小米汽车设计师回应外观争议:设计要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

最近,只要一提起国产新能源车,小米汽车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

自从小米的第一款车SU7上市以来,市场上的反响可以说是非常热烈,订单量节节攀升,提车甚至都要排上好几个月。

但是,伴随着这种火爆销量的,还有一个声音特别响亮,那就是关于它外观设计的争议。

小米汽车设计师回应外观争议:设计要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有驾

很多人第一眼看到小米SU7,都会觉得它和德国的豪华跑车保时捷Taycan长得太像了,尤其是车头大灯和整个车身的流线造型。

于是,网络上“米时捷”这个外号就这么传开了,带着点调侃,也带着点疑问。

这种现象确实挺有意思的,一边是大家觉得它在设计上“借鉴”了别人的成功案例,另一边却是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让它的销量一路高歌猛进。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小米的设计师真的缺乏原创性,还是说这其中有更深层次的考量和策略?

面对全网的讨论和“米时捷”的称号,小米汽车的设计团队负责人,也就是工业设计总经理李田原,在一次采访中给出了他的看法。

李田原这个人在汽车设计圈里是很有分量的,他曾经是第一位进入德国宝马总部的中国汽车设计师,深度参与过宝马、劳斯莱斯等顶级品牌的设计工作,履历非常光鲜。

他的回应没有直接去辩解“像”与“不像”的问题,而是提出了一个听起来很新鲜的词——“情绪价值”。

那么,什么叫“情绪价值”呢?

用大白话讲,就是一辆车除了能把你从A点送到B点之外,还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

李田原认为,像百公里加速几秒、续航多少公里这些硬邦邦的性能参数,大家你追我赶,最后都能做得差不多,这些是可以被对标和超越的。

但是,一个出色的设计带给车主的那种自豪感、愉悦感,那种“我开这辆车出去觉得特别有面子”的感觉,是没办法用数字来衡量的,也是无可替代的。

小米汽车在设计时,追求的正是这种能打动人心的情感体验。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李田原和他的设计团队内部有一个准则,就是要“做符合科学的设计,做符合自然规律的设计,做符合直觉的设计”。

这三句话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其实都指向了很具体的东西。

小米汽车设计师回应外观争议:设计要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有驾

首先说“符合科学”,在电动车时代,最重要的科学之一就是空气动力学。

因为风阻越小,车子跑起来就越省电,续航里程就越长。

小米SU7为了追求极致的低风阻,做到了全球量产车里都数一数二的0.195Cd风阻系数。

而要实现这么低的风阻,车身就必须被设计得像一颗光滑的水滴,线条要无比流畅。

巧的是,保时捷Taycan同样也是空气动力学优化的一个标杆。

当大家都在遵循同一个物理定律,去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时,最终得出的答案在形态上变得相似,其实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这就好比全世界的高速列车车头为什么都长得差不多,都是为了最高效地划破空气。

再说“符合自然规律”和“符合直-觉”。

这指的是设计要追求一种大众普遍认可的美感。

比如被水流冲刷得圆润的鹅卵石,它的形态就是大自然的选择,看起来就让人觉得舒服、和谐。

一个好的设计也是如此,它应该能让大多数人第一眼看到,就直观地感觉到它的美感、速度感和高级感,而不需要设计师站在旁边解释半天。

所以,从小米设计团队的角度来看,他们并非刻意模仿谁,而是在遵循着这些公认的、底层的设计美学和科学原理,去打造一款能被最广泛用户接受和喜爱的产品。

此外,李田原还提到了一个更宏观的视角,那就是中国汽车工业在新能源时代所面临的独特机遇。

像奔驰、宝马这些拥有上百年历史的欧洲车企,它们有着辉煌的过去和深入人心的品牌标志,比如宝马的双肾格栅。

这既是它们的财富,有时候也是一种“包袱”。

设计师在创新时,必须在传承和突破之间小心翼翼地找平衡,不能太颠覆传统。

小米汽车设计师回应外观争议:设计要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有驾

而对于小米这样的中国新势力来说,它就像一张白纸,没有那么多历史传统的束缚。

这反而成了一种优势,设计师可以轻装上阵,博采众长,把过去一百多年汽车工业里被验证过的、最成功的、最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元素,进行融合、提炼和再创造。

这就像一个学武功的人,不用从头开始摸索,可以直接学习各门派的精髓,然后融合成自己的风格。

这对于中国汽车设计来说,无疑是一次“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

最后我们再回到市场本身,看看消费者是怎么用行动投票的。

事实证明,这场关于外观的争议,非但没有影响小米汽车的销售,反而成了一次效果惊人的免费宣传。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小米SU7在发布后短短二十多分钟,大定订单就突破了五万台,上市一个月锁单量就超过了八万八千台。

这种火爆场面,让很多人都感到惊讶。

这背后的消费者心理其实很值得玩味。

一方面,当一款二十多万的车和一款上百万的豪华跑车在外观上被联系在一起时,无形中就给前者进行了一次价值上的“锚定”。

很多消费者会觉得,花相对少的钱,买到了一款看起来很高级、很有“豪车范儿”的产品,这笔交易非常划算。

另一方面,铺天盖地的讨论和“米时捷”的梗,让小米汽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这种流量效应是花多少广告费都换不来的。

它让几乎所有关心汽车的人都知道了这款车。

最终,李田原所说的“情绪价值”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很多车主选择小米SU7,就是因为它好看、时尚,能满足自己对审美的追求,开出去能成为社交的谈资。

至于它像谁,对于这些车主来说,或许根本不是一个缺点,反而是一个能带来满足感的加分项。

所以,小米汽车的成功,是其精准抓住了当前市场需求的结果:既要有领先的智能科技,又要有能打动人心的设计,还要有一个极具竞争力的价格。

它用一种聪明且务实的方式,在经典与创新之间找到了一个最能被市场接受的平衡点,最终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