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午后,北京一家九号电动车门店挤满了顾客。 多位消费者赶在2025年9月1日新国标实施的三个月窗口期内,抢购旧版车型。 一位店员表示:“旧款车型已涨价200-300元,但现货基本售罄,新车至少要等一个月。 ”
这种抢购背后,是消费者对速度限制的担忧,旧版车可通过改装解除限速,骑行时速可达40-50公里,新国标要求车速超过25公里时自动断电,彻底封死了这一“灰色空间”。
新国标重塑行业规则
2025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24),被视为行业近十年最严格的洗牌信号。 新规不仅强制限速,还对电池容量、整车重量、尺寸及智能联网功能提出明确限制,要求电池、控制器、车架号“三码合一”防篡改,杜绝非法改装。
铅酸电池车型重量上限从55公斤放宽至63公斤,以提升续航,经营性用车需强制安装北斗定位系统。 这些变化迫使所有品牌重新调整产品线,旧规车型的生产许可已于2025年7月截止,销售窗口仅剩3个月。
九号的高光与隐忧
2025年上半年,九号公司总营收达117.42亿元,同比增长76.14%,归母净利润12.42亿元,同比增长108.45%。 其中电动两轮车销量239.25万辆,收入68.23亿元,占总营收58.1%。
亮眼数据背后,问题逐渐浮现:其一,渠道覆盖不足,尤其三四线城市门店数量远不及雅迪等传统品牌;其二,改装文化受挫,新国标防篡改要求使其失去部分追求高性能的用户;其三,智能服务争议频发,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投诉超4000条,涉及售后、电池损坏、系统失效等问题。
“电驴爱马仕”的双雄之争
九号与小牛曾并称高端电动两轮车代表,小牛因战略失误逐渐掉队。 2021年小牛销量突破103万辆,营收37.05亿元,净利润2.26亿元,股价达53.38美元历史高点。 然而此后连续三年亏损,累计超5亿元,市值蒸发96%,2024年销量仅92.4万辆。
为求生,小牛被迫降价,单车均价从2019年的4928元降至2024年的2970元,毛利率从20%以上骤降至13.8%。
高管套现与信任危机
2025年上半年业绩发布时,九号两位实控人高禄峰、王野通过境外股东减持2%股份,套现7.88亿元,创公司上市以来单次减持纪录。 早期投资者“小米系”和“红杉系”过去几年已累计套现超60亿元。
管理层在业绩巅峰期减持,引发市场对业务可持续性的质疑。 尤其九号业务结构单一,电动两轮车与平衡车占比超80%,机器人业务不足10%,科技标签备受争议。
成本压力与未知挑战
新国标车型因合规要求成本上升,但成本由消费者还是经销商承担尚未明确。 此外,九号用户中外卖骑手占比高,新规对续航和稳定性的限制可能削弱其在该群体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以旧换新政策带动行业短期增长:2025年1-3月全国以旧换新销售月均环比增285%,旧车交售超300万辆,但政策红利退潮后,九号能否维持高增长仍是未知数。
行业格局与竞争加剧
传统品牌雅迪、爱玛凭借渠道和供应链优势快速响应新国标。 雅迪2023年销量达1650万辆,爱玛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近120%。 这些品牌一面用普通款稳固现金流,一面升级智能化技术(如APP物联、锂电池),逐步蚕食九号和小牛的高端市场。
小牛的挣扎与转型
小牛曾凭借智能化设计开创行业先河,2015年首款车型N1众筹金额达7202万元,创京东纪录。
后期因重心转向造车(失败的自游家项目)、缩减成本(替换松下电池与博世电机)、投诉激增(续航虚标、安全事故)而流失用户。 2025年Q2,小牛通过降价策略勉强扭亏,净利润588万元,品牌光环已大幅褪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