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重庆这个车位新政,简直是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堪称魔幻现实主义的典中典。
政策说,不装了,摊牌了,以前每家最多买俩车位的规矩,现在松绑了,只要开发商还有多余的,业主可以放开买了。听起来是不是特别666?感觉家庭第三台车的灵魂终于有了安放之处。
结果呢?坏了菜了。家住蔡家的王先生兴冲冲跑去买第三个“水泥罐头”,被销售当场拒绝,说不行。王先生懵了,文件不是都发了吗?红头变绿头了?销售两手一摊,表情非常无辜又非常专业:政策是好政策,但上面还有一句“在符合相关条件的前提下”。
就这句话,是真正的雷电法王,是南天门的照妖镜,是一切美好的“任意门”前面那堵画上去的墙。
什么是“相关条件”?没人知道。开发商要去住建委申请,住建委要根据小区的入住率、车位配比、楼龄等一堆数据进行一个“综合计算衡量”。这个衡量过程,像修仙小说里的天道推演,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反正开发商说他们不懂,打电话问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宣传口的兄弟更耿直,说我也不懂,我帮你问问市场口。最后回复了一堆正确的废话,核心思想就是,要申请,要试点,至于怎么申请,标准是什么?
不清楚。
这个“不清楚”,简直是当代职场的精髓,是东方哲学的集大成者,是混沌理论在人间的具象化。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连夜坐着水滴过来递根烟,想问问这到底是什么高级的社会治理逻辑。
这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一个打不破的死循环。
你看,开发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恨不得把车位打包成压缩毛巾,一块钱三个甩卖出去回笼资金。广告打了小半年,天天清盘,日日清盘,结果就是清不掉。为什么?因为有资格买的(一户一两个名额的),要么没钱,要么没需求。而真正有需求,家里三四台车,恨不得买个车位连连看打通当地下宫殿的大哥,没资格。
于是,想卖的卖不掉,想买的买不到。需求和供给,隔着一条名叫“相关条件”的银河,遥遥相望,互道傻逼。
我作为一个被生活反复捶打的中年人,特别能理解这种对车位的执念。你以为大家买的是一个长5米宽2.5米的水泥格子吗?错了。大家买的是确定性,是一种信仰。在这个孩子上学要摇号,上班通勤要堵车,今天还不知道明天会不会被优化的世界里,那个地下的、阴暗的、属于你自己的水泥格子,是为数不多的、你能百分百掌控的东西。它不会背叛你,不会跟你闹脾气,你把车开进去,它就在那里。这是一种近乎宗教的虔诚。
会买第三个车位的人,就像会买特斯拉的人一样,他们的决策逻辑,早就超越了性价比。这是一种爱,你爱过一个品牌,或者被生活逼到爱上一个水泥格子的时候,你就懂了。
但现在,这份爱,被“相关条件”给阻断了。
我突然想起来,上次在车库,看到一辆埃尔法硬是塞进一个标准车位里,两边的门都快开不了了。你说这种人图啥?可能就是为了证明,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既然官方渠道走不通,那民间的智慧就开始闪光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嘛。于是,“灰色过户”这种骚操作就应运而生了。找个没车位需求的邻居,用他的名额代买,多给几千块手续费,然后等两年再过户。
这操作,简直是把人性放在显微镜下烤。你赌的就是这两年里,邻居不会离婚,不会欠债,不会突然良心发现觉得这个车位风水好不想给你了。这已经不是商业合同了,这是在赌命,在考验社会主义邻里关系。但凡大爷躺得快一点,这车位分分钟就成了别人的法拍资产。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人愿意去赌。为什么?因为真实需求被压抑得太久了。
就像大禹治水,你堵是堵不住的,只会让洪水找到更狂野的出口。
写到这里我必须得承认,用“修仙”来比喻这个 bureaucratic process,有点侮辱我们道诡异仙里的神仙了。人家神仙虽然疯,但至少给个痛快,哪像这个,主打一个已读不回。开发商把申请材料,也就是他们的“心法秘籍”,上供给“天庭计生办”,然后就进入了漫长的等待。能不能成仙,什么时候渡劫,全看天意。
讲真,一个破车位的事儿,搞得跟申请诺贝尔奖一样复杂,有病吧?!
当然,也别把开发商想得太惨,这种‘想买买不到’的局面,无形中也给剩下的车位维持了玄学溢价,万一真放开了随便买,价格打下来了,那才是真的心态崩了。所以你看,这场大型表演里,没有一个演员是完全无辜的。
所以,最终的结论是什么?是主管部门应该出台更明确的执行标准吗?是是是,这话说得比我脸还干净。
但真正的结论是,当一个政策听起来完美无瑕,执行起来却处处是“相关条件”时,它真正的目的,可能就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告诉你:“你看,我努力过了”。它给了你一个希望,一个念想,但至于你能不能抓住,那得看你的“缘分”和“造化”。
买车位,在2024年的重庆,不是一个消费行为。它是一门需要渡劫的玄学,是一场考验你人脉、耐心和信仰的综合大考。你以为你是在给自己的爱车找个家,其实你是在给这个荒诞的世界,交一份投名状。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