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路过物流园,刚好遇到一车新出厂的比亚迪ATTO 3。司机大哥跟我闲扯:这车要运去澳大利亚。当时我就愣了一下——国产电动车真的开始往国外市场硬贴了,不再是那种改个字母加个外文标装高端的花架子。这车尾标全英文,感觉真是直接开到洋人家门口去了。
我查了些数据。澳洲FCAI发布的去年销量报告里,比亚迪ATTO 3卖了1.1万多台,排在特斯拉Model Y和Model 3后面,拿下了当地纯电市场约15%的份额。对比同价位的MG ZS EV,这车上市仅四个月就顶替了MG多年来的第二名位置。MG虽然是老外牌子,但靠着英国和上汽的合作,算是本地化的产物,倒也不是那么好拿下。说实话,这成绩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ATTO 3能这么快抢占市场核心,我觉得关键还是它的供应链和产品力结合。刀片电池真不是吹的,续航里程压力压得很低,我体感至少能跑400公里左右,价格在20万人民币上下,还带L2级驾驶辅助系统和OTA升级,这对澳洲消费者来说简直是性价比炸弹。你想想,他们用20万人民币能买到这水平的电动车,是很有吸引力的。相比之下,同价位的日韩品牌电动车基本配置要差一截,且价格偏高,真心不服气。
我刚才这评价有点过。供应链这一块,看似顺畅,但外面没大家想的那么简单。比如欧洲刚刚开始针对中国产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临时加征关税。美国那边不远就安全牌跟环保检查齐上阵,尤其是电池安全和软件合规的问题,时时刻刻都可能卡壳。其实连澳洲这种市场也没那么安稳——比亚迪刚建的几家本地售后服务中心才刚起步,口碑不好,价格优势一没,销量下滑几乎不可避免。
有次和一个经销商闲聊,他跟我吐槽,卖国产车难,一是信任度,二是配件物流跟不上。这话挺扎心的。毕竟电动车不像传统燃油车,软件升级快,零部件更复杂,突然断货或者某个芯片再版,服务质量立马打折扣。这也是我之前提供应链安全这个点的原因,镜头可能有点跳,但对实际用户体验影响特别大。
我翻了下笔记,发现比亚迪这个型号在海外定制了一些小调整,比如调低了悬挂硬度以适应澳洲坑坑洼洼的路面,据说还有针对当地天气的散热升级,虽然不算什么高大上工程,但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动作,才是真正让这车可以活在别国的关键。你看,没细想过,供应链的问题有时候就跟做菜似的,配料对了,火候把握好,一道地道菜才出来。光有好菜谱没材料、没顺手的锅铲,那都是白搭。
再说回价格和保值率吧。粗略算了一下,比亚迪ATTO 3在澳洲拿下15%纯电市场,售价除以汇率约相当20-22万人民币,百公里成本预估也低于同级别进口车约10%-15%。传统合资电动车估计得更贵,毕竟里程和配备都没它良心。保值率数据还没那么多,样本也少,不过从朋友圈里几个买了进口特斯拉的用户反馈来看,国产车的残值下降确实快点,这块肯定得自己吐槽一句——买新不买旧的心态还挺扎手。
我更感兴趣的是,国内市场经历了这么多年国产车和合资车的较量,比亚迪拿这样的成绩真的有点令人惊讶,我甚至怀疑他们有没有故意低调点实力。毕竟从研发流程到供应链管理,再到所谓产品力,几个关键环节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竞争激烈到家。有一次和研发同事聊到,他们对海外版本的要求比国内还高不少,安全标准、电池管理软件、耐久测试都严格得一点不含糊,只是国产品牌一提海外市场,人们总不自觉地往便宜货贴标签。
你说这国产车真的能走多远?技术积累和产业链安全只是一头,海外运营和品牌故事才是另一头。毕竟澳洲人买车,不光要看车本身,更看售后和口碑,这些无形资产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能有的。上一轮日系车东进,我们看到了中国品牌敢在国际竞争中压轴登场,也是一段挺有意思的故事在发生。
前两天一个朋友说,开着国产车出门偶尔会被好奇的邻居询问‘这货哪儿来的?’这话让我觉得,品牌认知还有长路要走。
所以,ATTO 3这车上的英文尾标,我倒觉得不光是为了装洋气,更多的是一种自信的宣告:我们准备好打全球牌局了。但最终,国产车能不能真正稳站国外市场,还得看技术、供应链和品牌建设这三条线能拉多久。你觉得呢?下一次,楼下的进口车会不会也变成你熟悉的深圳出品?我这里还有些细节没说(这段先按下不表),反正牌已经摆出来了,未来也许没那么孤单。
打开窗户,外面空气中似乎带着点期盼或紧张,你有没有觉得,国产车跟国际对手的比赛,有点像咱们小时候那种谁先到终点的追跑,虽然期待但又怕摔跤?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