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大跌58%,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遇冷!背后有哪些深层次原因?
两年前,中国车企还在俄罗斯过着“躺赢”的日子,经销商门口的队伍都排到马路上,看热闹的人一波接一波。现在可没人再提什么黄金时代了,门店人气凉得像西伯利亚的冬天。
今年头三个月,俄全国一下子关掉了274家汽车展厅,其中有将近八成挂的是中国品牌招牌。那种场面,说实话,有点让人心里发紧——连锁反应来得太快。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到俄罗斯的新车只剩下了35.77万辆,对比去年同期的数字,那可是妥妥地砍了一半多,还不止:去年的基数是85万台。这数据就跟雪崩似的,一夜之间从高原滑进谷底。
官方给出来的数据很扎眼:中国品牌新车销量暴跌幅度直接拉到了惊人的58%。放过去,这个成绩能让无数国内造车厂老板愁白头发。有粉丝调侃说,“黄金时代”真不是吹牛皮,但现在看,更像是泡沫破灭前最后一次狂欢。
回想当初为什么能风生水起,其实谁都明白一点:欧美和日本那些老牌劲旅因为制裁纷纷撤出了市场,把最大的蛋糕留给了中国企业。不管是吉利、奇瑞还是长城,都踩中了节奏,一拥而上填补空缺。很多当地买家本来也没得选,不喜欢也只能硬着头皮用国产。但情感这玩意儿骗不了人,他们心里一直惦记着丰田、本田、宝马这些名字,只等哪天“老朋友”回来换辆新的。所以说,中国品牌靠机会吃饱饭的时候,也埋下了隐患——消费者压根没打算长期站队。
还有一个经常被忽视的问题,就是售后服务体系。当时大家忙着抢占份额,对修理网点、零部件供应这些细活不上心。有不少用户买完热门车型才发现,要换配件难如登天,新旧零件匹配不起来,小毛病拖几个月都没人解决。一出问题,全城找不到合适备件,不少客户干脆把新买的车扔在修理厂晒太阳。这种体验别说回头客,就算第一次消费都会犹豫好几遍。“钱花出去,人却更焦虑”,这种声音越来越多,也是为后来信任危机埋下伏笔。
泡沫破裂以后,“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经济压力立刻显现出来。物价飞涨,高通胀、高利率夹击之下,大多数普通家庭想要升级座驾简直痴人说梦。据统计,在2023年,当地新车整体销量同比下降23%,连续好几个月都是两位数负增长。这时候别提什么刚需消费升级,有能力全款拿下一台进口新车的人寥寥无几,多数还盘算盘算是不是继续开旧货省事些。
更糟糕的是,为了遏制通胀,央行死咬高基准利率,让贷款变贵;政府则挥刀加税,从报废税到进口关税一路飙升,本来还能凭价格优势卖出去的中国产品,现在成本线已经顶到嗓子眼儿。部分车型受影响最大,加价加税之后利润空间所剩无几。本土政策又进一步收紧,比如专门针对重型卡车搞禁售令,这一刀切下来,好几个主攻重卡业务的大厂直接损失核心阵地,被迫退出局部市场竞争。“保护主义”四个字写得明晃晃,本土工业优先成铁律,对于外来的玩家来说就是一道道墙越垒越高。
面对这样的环境变化,中国企业也开始琢磨转身。从早期拼低价抢时间,到如今摸索本地化落脚点,再不会有人幻想单靠甩货赚钱。一些走在前面的公司比如长城汽车主动调整打法,在图拉州投资建工厂,用CKD(散件组装)模式生产,实现超过65%的本地化率。这步棋妙在哪?不用担心各种贸易壁垒,可以规避大部分关税和报废费,还方便第一时间响应维修需求。本地产备件、即时服务,比纯粹做外贸靠谱多了。此外,根据当地极寒天气改良启动系统和暖风配置,对症下药争取更多认可分。在粉丝圈里流传一句话:“谁懂啊,一个遥控钥匙冬天冻住打不开,比啥都窒息。”所以厂家愿意根据实际情况微调产品,总归比闭门造车型强百倍。
当然,这条路并不好走。一边要稳住现有客户群体,一边还必须持续投钱搭网络搞研发。如果只是为了短期赚快钱,大可以拍拍屁股跑路,但如果想留下来长期混,就绕不开基础建设这一环。目前来看,本土化生产带来的效果确实明显一些,比如交付速度提升、不怕运输链断裂,还有维修等待周期缩短等等。不过行业内部普遍觉得,仅仅依赖某一家或少数龙头远远不够,如果整体生态没有跟上节奏,很容易出现“一枝独秀不是春”的尴尬局面。“光有一个长城学会游泳,可救不了所有溺水者。”
值得注意的一点,如今许多曾经选择中国品牌的俄国消费者已逐渐清醒。他们以前认准性价比,现在盯牢品质与保障。当发现同样的钱可以买二手德系或者日系经典款时,不少购车计划就此搁浅,即便不得不买国产,也明确提出对售后维修速度、质量提出更苛刻要求。如果不能及时回应这种诉求,下次他们转身离开可能毫无征兆。而且市面上传言西方巨头正在寻觅复出的窗口期,一旦形势松动,中企恐怕会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大考”。
数据摆在那里,今年前三季度出口量只有去年的不到一半,“暴跌”两个字绝非夸张。在这样复杂背景之下,无论战略怎么调整,每一步棋都格外艰难。不变的一条规律:只有真正融入当地生活习惯,提高服务水平,把自己从替代品做成首选项,否则今天这个困境只会反复循环,而所谓黄金时代永远只是昙花一现罢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