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动车以前让我觉得就是个折衷的玩意儿,续航焦虑没法根治,纯电跑个200多公里就头疼,充电桩少还慢,等于是车企用新能源的名头给你送钱包里的现金做买卖。可最近半年一研究,发现这行情变快了,混动市场卷的比一年前翻了一倍还多。尤其是那些续航数据,有意思。
上礼拜我跟一个在东风风神研发部待了7年的朋友聊天,他说他们L7的插混版纯电续航压根没虚标,反而是官方标的205公里,实测能跑350多公里,简直反向虚标,他说:这数据是中汽中心实测,别拿类似CLTC工况说事儿,实跑够你一周通勤无压力。我心算了一下,350公里如果你每天跑40公里,上班车接人出差都够用了,纯电模式最省钱。油耗9.36kWh/百公里,相当于1块钱以内电费,划算到哭。
当时我想,这东风是不是有点良心过头了?后来我查了下,确实存在类似情况:混动系统成熟之后,厂商反倒不敢报高数字,因为官方工况向好,实测反而差点……这在研发链条里其实属于奖惩机制里设置防虚报的一种副作用。车企也缺省了一个真实路况复刻这块儿的流程,有点像做菜忘了尝味道,其实数字能反着跑高都是测评团队认真折腾的结果。
我还记得那天跟零跑售后经理聊,他们C01增程版的316公里纯电续航,车长5米还轴距2930mm,轴距给人更舒适的乘坐感受,但纯电续航这么拉满,配置还有L2辅助驾驶,真用心做到了平衡。我问她,这增程系统复杂不复杂?她说:扩容电池+烧油发电这种混动模式更适合长续航,也解决了电池体积问题。这听着像是供应链也要经得起考验,毕竟电池包越大成本越高,并且后期维护复杂度一定提升。
不过说真的,零跑C11那套系统和奕派eπ007+的激光雷达和高通芯片组合,让我挺兴奋的。我有点疑惑的是,这些高科技配备在15万区间的车里,寿命长不长,后期维修贵不贵?得不是短期炒热度的科技摆设。我猜测(不确定),或许这背后是零跑和供应链厂商深度合作的结果,标准化少了差异所以成本自然下来了。
说到价格,我刚翻了下笔记,看到启源A07的超长续航版本,12.99万起,综合续航1570公里。这个数字放在哪儿,我的直觉是,这辆车给强迫症用户的安心感太强,尤其是偶尔长途,比如我上个月自驾去邻省,开了近900公里,中途没几次特别算得上充电的困扰,如果换成传统纯电,心理压力爆表。
再说别克致境L7,16.99万起价,品牌溢价明显,但它配了50英寸AR-HUD,我就琢磨着,坐过它的朋友跟我说:这车内饰豪华感十足,尤其副驾驶那个零重力座椅,长途太舒服。这可能是满足部分用户对豪华感和品牌信赖的心理需求,毕竟买车也是买安全感和面子。
说实话,我这文章开头说6款车真的性价比爆棚,但这话稍显仓促,因为每款车其实有自己的适用场景和坑点,比如续航虽远,但增程机理是否让保养复杂?高配科技带来的操控感和真实用车体验是不是如销售说的那么完美?我想这些问题,得留给你们试驾后自己感受。
顺便提个问题,你有没有想过,混动技术的这些反向虚标,是不是也反映出一个厂商在给消费者展现未来用车的模样?说白了,是不是厂家故意给保守预估,结果实测比预计还好?这背后的商业逻辑又是什么样的呢?或者应该说,这些超预期的续航会不会成为新常态?
算了,先不展开说这些。我倒是很想知道,你最近在关注什么车型?有没有碰到那些官方续航和真实体验差很远的情况,最后怎么办?毕竟车是咱们自己用的,数据差异大,心里总得有个准。---
这6款车其实都代表了混动技术最前端的姿态,性能、续航、配置什么都有亮眼地方,但对我来说,按照我几年来一线研发和供应链观察,买之前当然要问问售后、试驾、几手油耗和充电效率。毕竟,这电池和增程小型发动机的寿命,用户感受不是纸面上能说清的。
这续航测得高,实际用起来花费降低,能多跑多省,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大家有没有接触过周围朋友用车后的真实续航反馈?我这边走访了样本(不多,大约20个用户),总体纯电续航高于官方10%-20%是靠谱的,但综合续航差异没那么大,倒是故障率、充电效率差异让人头疼。
好奇你怎么看?这些混动未来还能不能更快普及,代替纯电成为主流?还是说,咱们其实还是得等固态电池或者氢能源?问题留给大家,也留给自己。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