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燃油车销量回升,市场格局变化

夜色刚刚降临,城市边缘的4S店里灯光还亮着,销售员在展厅里小步疾走,手里攥着一张刚刚打印出来的订单。

桌上,一摞新能源汽车宣传册像炸裂的烟花摊开,绿白蓝三色交错,隐约散发着新塑料的味道。

玻璃外,一家人的背影在犹豫地徘徊,孩子拉着父母的手问:“我们要买电的还是烧油的?”这场景像一道无言的选择题,仿佛每一次敲定,都在给未来的生活写下一个变数。

谁能想到,那个曾经“电车还不靠谱”的年代,早已悄然过去。

10月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燃油车销量回升,市场格局变化-有驾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你是这家人,你会怎么选?

今年10月,中国汽车市场像中了强心针,新能源汽车销量首超50%,一举把燃油车拉下了王座。

中汽协的数据像法医报告那样明晰:月度产销335.9万辆和332.2万辆,创了历史同期新高。

新能源占比首次突破过半,达171.5万辆,传统燃油车则憋着一口气止跌回升,零点六的增速堪比ICU里的心跳监测器,虽弱但还活着——这一切,怎么看都不像是巧合。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放大镜下的证据链清清楚楚——“两新”政策(以旧换新和报废更新)是本轮行情的点火器。

有人说,换车潮像是“国家催你花钱”,可消费不是喊口号,真正把钱掏出来的,是政策加持下的供求结构。

10月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燃油车销量回升,市场格局变化-有驾

数据不会撒谎,累计销量逼近3400万辆、出口量三连涨,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翻倍——这些数字像指纹一样,讲述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变迁。

如果把每辆车都比作一份DNA样本,今年的市场结构正经历一次基因重组。

新能源和燃油车销量几乎平分秋色,但新能源的增速如同肾上腺素飙升,而燃油车则像一位老将,靠着降价续命。

陈士华的话点到为止:“传统燃油乘用车终端价格降幅依旧较大。”言外之意是,价格战还在打,血流成河但还没见底。

再往深里看,出口数据像一组遥远的天文坐标。

2025年前十个月,中国汽车出口达562万辆,已接近去年的全年水平。

新能源出口则像一只被解开的气球,同比增长超过90%,累计出口201.4万辆。

奇瑞、比亚迪在榜单上你追我赶,比亚迪出口增长1.4倍,跃居亚军。

10月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燃油车销量回升,市场格局变化-有驾

要不是国内市场卷成麻花,这帮企业恐怕还舍不得全力出海。

当然,表面繁花似锦,背后暗流涌动。

政策窗口期到了,一场关于“新能源购置税优惠”“插混续航门槛”以及“以旧换新能否延续”的多回合博弈正在悄然上演。

政策文件里每个数字都像是手术刀的切口,2026、2027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半征收,插电式混合动力续航门槛提升至100公里——这一刀下去,谁能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

我见过不少消费者在展厅前陷入“电or油”的灵魂拷问,也见过车企高管在会议室里为季度数据反复推演。

你说新能源一骑绝尘,但燃油车的“老本”还没吃完。

技术进步和政策红利,像是两位不太和谐的合伙人,偶尔握手,更多时候是各自盘算利益。

市场需要换新,但也怕走得太快,跌进坑里再爬出来,裤子都磨破了。

10月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燃油车销量回升,市场格局变化-有驾

理性分析一下,汽车行业此刻的繁荣其实挺像一场精心布置的舞台剧。

演员们各自有台词,观众席上的掌声,未必都是真心。

政府给了政策奶嘴,企业借机推新品,消费者跟着促销跑。

但这背后,其实谁都知道内需增长缓慢,盈利压力大,价格战阴霾还在,地缘政治也随时可能掀翻桌子。

表面风光,内里杂音。

别被表象骗了。

新能源汽车销量翻倍,出口创纪录,这些都是高光时刻,但行业的“暗箱”依旧存在。

比如,新能源渗透率50%是里程碑,但剩下的50%呢?

10月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燃油车销量回升,市场格局变化-有驾

燃油车虽然不再主角,但它们的退场方式还挺有意思——靠降价硬撑,像老演员在剧院门口卖力吆喝,不愿谢幕。

与此同时,新能源车也没那么完美:技术壁垒、续航焦虑、充电难题、二手残值,个个是大坑。

出口看起来风光,实则海外市场壁垒重重,贸易摩擦、品牌认知、售后服务不提也罢。

黑色幽默来一点——你以为买了新能源车就能一劳永逸,结果发现充电桩比你家猫还难伺候。

有朋友半夜三点去充电站排队,回来后对空调遥控器产生了PTSD。

燃油车友们也不轻松,看着价格一降再降,心里盘算着“再等等还能便宜”,如同股市里等抄底的韭菜。

车企拼命推新品,营销词都快用烂了,今天说智能座舱,明天说自动驾驶,后天又说OTA升级,最后还是拼价格。

销售员有时候像是“职业催眠师”,一张嘴就让人觉得“买了才是赚了”,其实赚的是他们的提成。

10月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燃油车销量回升,市场格局变化-有驾

再说多一点,汽车的出口三连涨,其实是内卷的延伸。

国内市场杀成修罗场,企业只能出海寻找新天地。

可惜,海的另一边并不比这边容易,关税壁垒、法规认证、品牌认知、售后网络,每一关都得掉一层皮。

中国车企出海像是“西游取经”,每到一国都要过九九八十一难。

奇瑞、比亚迪的成绩固然亮眼,但明年再看,说不定排名又是一番新的厮杀。

政策层面更是云山雾罩。

2026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半,插混续航门槛提高,这些变化像是提前埋下的雷。

陈士华建议走阶梯式退出,防止市场骤冷,理性归理性,实际操作起来却常常“雷声大雨点小”。

10月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燃油车销量回升,市场格局变化-有驾

政策红利一收,谁能先喘口气?

谁又会先掉队?

业内都在暗暗算账,谁也不敢太乐观。

我个人其实挺佩服那些还敢“豪赌未来”的买家和企业。

他们在不确定性里找确定,像赌徒一样下注,却还得装作很懂风险管理。

汽车行业就是这样,表面看是“科技创新”,实际是“政策博弈”,偶尔夹杂点“价格厮杀”。

每年有人问我究竟该买什么车,我一般只回一句:“买得起的你喜欢就行,别太相信宣传册上的未来。”

最后,留个开放性问题给各位读者:如果政策支持突然收紧,你还会买新能源车吗?

如果所有车企都卷向出口,国内市场会不会反而留下一地鸡毛?

中国汽车市场的未来,看似已经驶入快车道,但谁也不知道前方的路,是高速还是弯道。

反正开车的人是你,路牌指向哪里,不妨自己多琢磨两分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