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点名小米,汽车业拒当 “网红”

一边是官媒点名批评,一边是盈利捷报频传,小米汽车正身处冰火两重天的独特境地。

官媒发声:直指行业乱象

2025 年 11 月,新华社接连发表评论,直指汽车行业 “浮夸风” 与 “巧嘴风” 积弊,犀利批评部分车企 “重营销轻研发”“重概念轻实用” 的竞争误区,甚至直接点出 “订单注水”“技术命名武侠化” 等具体乱象。这些措辞严厉的批评在行业内部引发震动,而刚刚因购车定金纠纷案败诉的小米汽车,则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新华社点名小米,汽车业拒当 “网红”-有驾

定金风波:司法判决树立标杆

风波源于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法院近日对一起小米汽车购车纠纷案的一审判决。消费者李女士在支付 5000 元定金后,因资金周转问题与小米协商延期提车,然而小米海口公司在未通知李女士排产的情况下,单方面安排车辆下线,并要求她 7 日内付清全部尾款 31.39 万元,否则将取消订单并没收定金。法院最终认定小米汽车 “未验车先催收尾款” 的条款无效,裁定小米相关公司向消费者双倍返还定金共计 10000 元,判决书特别指出,小米官方宣传中明确的 “支持验车后付尾款” 承诺,构成了消费者订立合同的重要信赖基础。
新华社点名小米,汽车业拒当 “网红”-有驾
述(最多18字

销售模式:创新还是误导?

小米汽车的销售模式在此次争议中备受关注。与传统车企不同,小米未设置传统意义上的小订环节,而是通过大定(5000 元)进行预订,并设置了 7 天犹豫期。这种模式使得小米 YU7 创造了 “超过 20 万的大定记录”,但业内人士指出,这种 “可退的大定” 更像传统意义的小定,只是定金金额远高于行业惯例。新华社在评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汽车销售模式创新,不能突破公平交易红线”,其出发点是提升消费体验和优化市场效率,而不应成为车企单方面规避责任、谋取利润的工具。
新华社点名小米,汽车业拒当 “网红”-有驾

盈利捷报:冰火两重天的现实

颇具戏剧性的是,就在遭遇官媒批评的同一天,小米汽车公布了令人瞩目的盈利数据。2025 年第三季度,小米汽车业务首次实现单季盈利,每辆毛利润高达 6.65 万元,这一数字与一年前雷军公开表示的 “每卖一辆车亏 6 万” 形成鲜明对比。当季度小米汽车交付 10.88 万辆,收入 283 亿元,经营利润达到 7 亿元,从 “每辆亏 6 万” 到 “每辆赚 6.65 万”,小米汽车用不到两年时间完成了盈利反转,刷新了新势力品牌盈利速度的纪录。

行业乱象:浮夸风蔓延

小米汽车的处境实际上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的缩影。新华社评论痛斥了行业内的三大乱象:营销话术浮夸化,发布会沦为 “术语秀场”;数据宣传水分大,“订单注水” 成潜规则;性能竞赛失衡,安全底线被忽视。部分车企热衷于炒作 “3 分钟破万”“1 小时售罄” 等亮眼战绩,但实际交付量与订单数严重脱节,这些频繁发布的短期数据榜单已异化为营销工具,不仅干扰消费者判断,更加剧了行业内的无序竞争。

双重标准:批评与点赞并存

值得玩味的是,官媒对小米汽车的态度似乎存在某种 “双重标准”。就在新华社批评车圈乱象的同时,新华网却曾点赞小米 SU7 Ultra 登陆全球知名赛车游戏《GT 赛车 7》,称其 “充分展现了中国汽车工业强大的技术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从研发投入来看,小米过去 5 年研发投入超 1000 亿元,未来 5 年计划再投 2000 亿元,在数据披露上,小米汽车交付量与财报数据严格对应,未出现 “订单注水” 的质疑,这种矛盾的官媒态度,反映了小米汽车在创新与规范之间的艰难平衡。

前景挑战:盈利之后的道路

尽管实现了盈利突破,小米汽车的挑战依然存在。从 2026 年 1 月 1 日起,延续多年的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全免政策将改为减半征收,单车最高减税额不超过 1.5 万元,为了留住消费者,小米推出了跨年补贴政策。按 YU7 已公布的 24 万锁单量和下半年每月 1.5 万台的交付速度粗略计算,小米 2026 年光购置税补贴成本就接近 10 亿元。同时,近几个月小米汽车涉及的多起舆情事件叠加,使其陷入信任危机,从智能驾驶安全性质疑到销售服务争议,一系列问题让小米汽车的品牌信任度遭受冲击。
#小米汽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