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轿车销量合资前六,红旗H5第九,思域排第30

夜色刚刚落下帷幕,城市的马路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咳嗽。

红绿灯前,出租车师傅用食指无聊地敲着方向盘,轿车队伍长龙一般地蜿蜒在秋风中。

一辆轩逸的尾灯小心地眨巴着,前面的朗逸好像总是慢半拍,后面速腾的驾驶员忍不住叹了口气。

远处的本田思域,像个丢了身份的老演员,在队尾安静地抽烟。

燃油轿车销量合资前六,红旗H5第九,思域排第30-有驾

这是燃油轿车的日常,还是一场迟来的谢幕?

如果你是那台思域,看到自己昔日的辉煌,现在却排在第30位,会不会有点想换剧本?

证据都在眼前。

据乘联会的统计,2025年1-10月,燃油轿车阵营里有15位选手年销破十万。

这个数字乍一看像是某个房地产商的年会口号,但拿到汽车市场里,已经足够让新能源那头皱眉。

更刺激的是,前6名全是合资品牌,轩逸、朗逸和速腾三英战吕布,销量轻松跨过20万大关。

B级车的帕萨特、凯美瑞、迈腾也没闲着,十六七万的成绩单,稳居榜单前列。

红旗H5、逸动、星瑞这些国产选手虽不算主角,但偶尔也能在镜头里抢个C位。

豪华品牌没落下,奥迪A6L、宝马3系、奔驰E级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定义“高级感”。

而本田思域呢?

销量四万,排名第30,连个配角都算不上,只能在后台嚼冷饭。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向来对数据有种职业习惯,像法医面对尸体,习惯性地寻找伤口和死因。

燃油轿车市场,像一具活着的尸体,外表光鲜,骨头里却藏着许多陈年旧伤。

合资品牌依然统治舞台,国产品牌小步快跑,新能源在后台咬牙切齿,这剧情怎么看都像一出群像戏。

但理性地说,燃油车的底气还在。

它就像个老牌相声演员,虽然近些年新生代的段子越来越多,但观众席上一半还是捧哏的老粉。

合资品牌能拿下前六,不全靠情怀,更多在于渠道、口碑和对消费者心理的长期拿捏——“开轩逸省心,买帕萨特体面,速腾嘛,反正有大众标”。

国产车虽然有赶超的势头,但“十万辆俱乐部”里,国产只占四席,想变天还得等台风。

顺着这条线多拆解两刀。

燃油轿车销量合资前六,红旗H5第九,思域排第30-有驾

轩逸称王,原因无非几点:价格下探、终端优惠、保有量高,售后网络密如蛛网。

这是典型的“降维打击”。

它用合资小车的身份,挤走了大量原本属于自主和日系对手的蛋糕。

朗逸和速腾,通吃南北,背靠大众品牌,渠道和服务是最大护城河。

B级车的帕萨特、凯美瑞、迈腾是两类消费者的共识:一类要“面子”,一类要“稳妥”,他们都不打算冒险。

豪华品牌A6L、宝马3系、奔驰E级的出现,提醒我们中国高净值人群的消费观依旧很传统。

他们要的不是技术革命,而是“安全感”和可衡量的身份标签。

红旗H5第九,已经是国产轿车里的一块遮羞布,其余艾瑞泽、星瑞、逸动也在努力,但和合资品牌的护城河比,暂时还不够深。

再说那几个“遇冷”的老朋友,思域、飞度、Polo、骐达,每一台车都承载过一代人的青春。

如今,月均销量不到400辆,仿佛是被打入冷宫的宠妃。

它们的结局不是质量变差,而是市场语境变了。

城市新中产要新能源,年轻人要大屏幕和智能座舱,老一代用户已经不需要换车。

思域在榜单里,像个在家门口搭台唱戏的老艺人,台下却只剩几只流浪猫。

这里面藏着一个现实悖论。

新能源被寄予“绿色变革”的厚望,技术、价格、政策三重助推。

但燃油车这个“老顽童”就是死活不下台。

合资品牌在技术上并没有什么新花样,反倒靠“稳定军心”维持热度。

这是一种市场惯性,也是一种路径依赖。

如果把汽车市场看作一个江湖,燃油车是门派祖师,新能源是后起之秀,但祖师爷虽然年迈,拳头下还是能打。

燃油轿车销量合资前六,红旗H5第九,思域排第30-有驾

至于本田思域的落魄,我只能说,“跌跌不休”这词,不只适用于股市。

曾经风靡一时的运动家轿,终于没能抵挡住时代的变奏。

新世代年轻人不再迷信“VTEC is life”,更愿意为手机互联付钱。

这一幕,大概也能在某些中年人的朋友圈里找到注解。

当然,一切分析到最后,总免不了一点黑色幽默。

比如,销量数据的背后,还有多少“终端返利”、“企业自采”在里面搅局?

比如,新能源销量高涨但利润微薄,燃油车销量坚挺但更新乏力——像极了一场“谁先累倒谁就输”的拉力赛。

市场和用户互相试探,品牌和技术互相角力,最后谁都没能一锤定音。

职业弊端嘛,就是总想在数字里揪出点真相。

可市场的真相,往往像糊了一层老旧保险膜的后视镜,模糊却不失温度。

消费者说到底,不在乎动力总成是什么,只在乎买了之后“省心”、“有面儿”,或者“明年还能卖个好价钱”。

至于什么碳中和、智能革命,大部分人只在新闻联播里点个赞。

那么问题来了:燃油车的江湖,究竟是晚霞还是余晖?

新能源的盛宴,真能覆盖所有人的需求吗?

在这场没有终局的市场鏖战里,每个人都是见证者,但很少有人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说到底,市场只是个大舞台,谁愿意上台,谁准备谢幕,都由看不见的手安排。

合资品牌的“包揽前六”,是一种惯性还是最后的倔强?

国产车的崛起,有没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主角?

还是说,大家都只是市场周期里的一颗棋子?

我没有答案。

也许,下一个十年,路口等红灯的还是那批“油腻老将”,或者,已经换成了静悄悄的电动车。

不过,下次你在路口看见那台思域,不妨打个招呼——每个过气的英雄,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你觉得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