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会下手买Model S的时候,心里挣扎了几天——毕竟120万落地,放在2014年那个节点,国内的新能源还是刚起步,价格贵质量又不稳定。朋友小王还开玩笑说:你买的那个应该是特屎拉,不是特斯拉。我当时笑笑没吭声,等着用车证明。
车到手没多久,麻烦就来了。门把手特别容易坏,倒不是设计多复杂,就是那个伸缩设计,经常卡住或者完全不弹出来。维修师傅跟我说:这玩意儿就跟家里老旧冰箱的电机一样,活儿多了就罢工。小电瓶换了三次,换到我都有点麻木。最尴尬的是,有一回前机盖死活打不开,那天刚好要加装尾箱,愣是搞了半小时才靠力打开。售后登记全是保修覆盖项目,但每次跑修理厂都费时间。
那会我还没那么多经验,说实话,特斯拉车机反应慢、死机频率挺高。朋友小李吐槽:车机反应慢得像老爸用的单反打印机。我当场点头,这种感觉真没伪装成智能的意思。更别提后电机,十万公里时换了一次,后来四万多公里又进水报废。尴尬的是,那次刚过保修期了没多久。换电机花了不少钱,心里嘀咕:特斯拉到底耐用不耐用?
内饰就更别谈了,简单得让人怀疑买的是个半成品。那阵我还开过同价位的奔驰E级,差距不是一点半点。奔驰的内饰是真走心设计,按键手感好,多功能方向盘舒适度都高。而特斯拉那套,大屏虽大,可细节粗糙,塑料碰撞感明显,尤其是做工接缝地方,顶多算个半成品。
说到这里我得自我更正一下。之前我直说特斯拉糟糕,没考虑到当年国产新能源真不够看。毕竟那时候比亚迪、吉利这样的大牌还在补课,华为还没搞车。国产车那个年代的电池寿命短,比如续航100公里的纯电量车基本家常便饭,车主天天担心电池衰减,我倒是说得有点偏激了。换句话说,当年特斯拉确实在动力和软件上领先,差别真实存在。
我刚才翻了下旧笔记,发现一条,2016年买的北京内蒙版Model S,续航400公里版本,开了25万公里,维修次数大概有20多次,费用累积在五位数(估算)。相比之下,同档次的国产新能源,长时间使用会出现电池包发热、续航下降等问题,但维修便宜,一般三年三万公里内问题不大。
聊到供应链和研发,我给你打个比方吧。特斯拉的电机和电池,研发就像炒菜:他们一次放进超多配料,追求味道复杂,结果后期清洗锅底变麻烦。国产新能源就像做家常菜,配料简单,味道稳当,锅底容易清理。换言之,特斯拉更激进,耗费资源和维护成本高;国产车保守稳健,便于大规模推广和本地化调试。
顺便插一句:我猜特斯拉这几年不断升级车机系统是为了减少死机率和卡顿,毕竟我上次见朋友的Model 3车机就顺滑得多了(这猜测纯属个人感受,样本少,不确定)。
小跑题一下,之前朋友卖二手车说,特斯拉保值率不高,买这个车不如买个直升机,至少能升上天。我笑了笑,因为特斯拉降价策略确实影响二手市场,不过这也不是说降价影响不了自家销量,消费者心理复杂。
回过头说维修。修理工老李跟我说:美国车毛病多,谁都知道,但海外市场就图性能,故障多点能忍。这话让我体会到,消费者对车辆的要求和容忍度其实很个人,跟地理环境、惯都有关系。比起家乡东北的老爷车买卖,特斯拉的售后成本和时间简直一座山。
顺便提个数字。最近我心算了一下,特斯拉Model S的百公里维修成本大致比国产新能源高出30%到50%。虽然814公里续航领先,但折算下来,日常用车压力感觉挺大。
至于渠道,特斯拉几乎是直营店模式,导致维修工单往往要排队预约,时间自由度差。相比之下,国产品牌渠道松散,有第三方维修点,灵活不少。这点对我这种工作忙、时间宝贵的用户来说,实在很友好。
最后想问你:你觉得在这几年国产新能源迅猛发展后,消费者对智能座舱和续航里程的期望提高,是不是让特斯拉的早期粗糙问题变得更难被接受了?尤其是在花同样的钱,却能得到更贴合家用场景的国产车后,你会怎么选?
我当初骂特斯拉毛病多,不是无的放矢,但如今心态变了。这些年,国产新能源的成长让我刮目相看,再加上自己用车惯的变化,选择变得更复杂了。
对了,我下次开华为M9试驾回来再跟你说说,到底是花里胡哨还是实打实。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