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一上来就甩出三款L4级Robotaxi,硬件堆得跟过年买菜似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全副武装,还搭载自家“图灵AI芯片”,算力爆表到3000 TOPS。
重点是,这车连方向盘和踏板都省了,完全靠机器说了算。
这一幕,让不少人瞪大眼睛:这不是玩票,这是直接把无人驾驶扔进战场最深处。
不过别急着鼓掌,我先给你讲个段子。
特斯拉早就在财报里喊着Robotaxi,但那货更多是量产车改改样儿,真要铺开跑还没影儿;Waymo呢,在美国英格兰偷偷摸摸地运营中,有谷歌当老后台,数据资源跟矿山一样多,人家的无人出租车几乎天天在路上练兵。
但奇怪的是,中国的大佬们多数选择观望——怕摔跤,更怕赔钱。
毕竟这赛道坑太深,一脚踩空,可不是闹着玩的。
而小鹏反其道而行之,就像那个不信邪的娃,说:“我偏要下水!”
他们不仅跳进L4自动驾驶泥潭,而且干脆连方向盘都砍掉,全自动模式上线。
这动作,不仅震惊圈内人士,也让外头看热闹的人心痒难耐。
他们想的不只是技术噱头,而是在布局一个完整商业链条:硬件+芯片+订单流,每环节紧扣,不留死角。
这里有个秘密武器,大伙经常忽视,却是成败关键——数据!
别以为机器人出租车靠传感器多就够猛,没有海量真实路况训练数据,再牛X的算法也就是纸糊的皮囊。
看看特斯拉FSD,那背后可是一支庞大的实车军团,每天数百万辆汽车贡献海量驾驶数据,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突发状况,都被AI反复“刷题”。
简直就是现实版驾校模拟考试,越练越溜。
相比之下,小鹏手上的活儿少得可怜,总交付不到百万台,其中能贡献有效自动驾驶样本更是凤毛麟角。
而且这些测试基本局限于几个限定区域,对全国各地复杂天气和路况覆盖远远不够。
如果只顾硬件狂堆传感器和提高算力,却忽略软件升级与大量实测数据齐飞,那不过是在吹肥皂泡——美丽却脆弱,一戳即破。
顺带提一句,高德地图突然加入阵营,是个妙招。
在8亿月活用户撑腰下,小鹏至少拿下一块定位精准又能实时更新动态地图的“大骨头”。
但地图虽重要,要烧好这一锅汤,还得云端智能调度、大数据分析配合默契,否则顶多只能摆设,美则美矣,用起来还差点意思。
一切归根结底落到乘客体验上,要做到安全靠谱又舒舒服服,需要整条产业链打磨良久才成事儿。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高风险,小鹏咋敢冲?”
答案藏在企业家的血液里,还有对未来趋势敏锐捕捉。
当大家都嚷嚷稳一点再说时,他们偏偏嗅到了机会味道。
一方面这是豪赌,失败了伤筋动骨;另一方面也是战略必需品,只等最佳窗口期错过了,以后哭都找不到理由。
不用怀疑,现在监管环境开始松绑,中国允许更开放地进行L4级自动驾驶示范运营,为市场注入新鲜氧气,这无疑加速了“小兵立大功”的节奏。
可是啊,说起做Robotaxi,其实比造辆电动车复杂百倍。
公众心理层面很微妙,你坐进去心里必须踏实,不然谁愿意掏钱?
前些日子某品牌试运营出了点幺蛾子,当天网络炸锅,公司股价直接蒸发十几个亿,比明星被扒料惨烈N倍。
从运维来看,大规模部署需要完善后勤保障体系,比如快速维修、高效清洁还有人工介入机制撑腰,没有这些,“智能”二字听起来挺酷,用起来容易翻船。
所以哪怕技术牛逼,如果生态配套不给力,也免谈长远发展,只会绕圈子耗投资者的钱包。
坦白说,目前国内外实力差距摆在那里,美国那边特斯拉靠庞大量产基础,加全球道路影子模式持续优化;Waymo依仗Alphabet金主爸爸长期埋头苦干,两位选手形成一道厚厚护城河。
不过我倒觉得,小鹏这次放狠话,好歹撕开了一道缝隙,让同行重新思考该怎么走,下场不能永远躲猫猫,否则迟早变成别人镜花水月里的陪衬—模仿者追不上创新者嘛!
如今汽车行业已非昔日卖铁皮那么简单,从单纯制造转型科技竞赛,各种资本运作、供应链管理、人机交互体验纷繁复杂。
如果盯销量数字,那确实肤浅得像刷剧猜剧情走势;真正较劲的是软硬结合能力,以及如何把零碎资源串联成闭环,通过优质服务抓住消费者芳心。
从这个角度看,小鹏大胆宣布L4 Robotaxi计划,看似冒险,其实就像给沉睡中的新能源汽车生态打一针兴奋剂,又泼盆冷水告诉围观群众:站好了,该行动啦!
聊完正经事,我忍不住想吐槽一句:中国版Tesla到底怎么炼?
肯定不是照搬美国套路那么简单,而得学会降成本、提效率,同时最大化收割丰富多元训练样本。
当然离不开政府扶持、产业伙伴协同以及用户参与,共建共享平台,把群体智慧揉进生态系统。
这条路荆棘密布,但没人愿意第一个吃螃蟹的话,只能眼睁睁看别人剥壳吃肉羡慕嫉妒恨。
那么你怎么看?
继续窝棚里裹被取暖?
还是披荆斩棘主动出击?
留言抖抖你的见解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