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俄罗斯的汽车市场变化可真厉害,之前是欧美日韩品牌挺起大梁,结果到了2022年2月,西方一搞全面制裁,那些国外车企就打算撤退了。丰田、大众、奔驰、福特这些大牌,纷纷关门停产,留下的19家工厂中有16家直接变成了空壳,搁那儿闲置着。
供应链一出问题,零件怎么进来了,俄罗斯本土的汽车产量立马掉到最低点,从2021年的大概150万辆,2022年就直接减半了。那些经济学家当初还说俄罗斯经济可能会崩掉30%,不过靠着油价一路高涨和中国的贸易撑着,没搞得那么惨。至于汽车产业,西方撤退后留下的空缺,被中国车企很快给塞满了,出口量也跟着直线上升。
中国车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9%飙升到2023年的61%,到2024年上半年还稳在59%。查查数据,2023年中国出口到俄的车达84.1万辆,2024年更是突破100万辆,俄罗斯也变成了中国汽车最大的海外市场。
品牌方面,奇瑞、长城、吉利这些名字都挺火爆的,哈弗其实是长城旗下的品牌,2024年前九个月卖出了13.6万辆,占据13%的市场份额,快接近俄罗斯本土的拉达了。拉达一直是俄罗斯的象征性品牌,2024年销量达到43.6万辆,依然稳居第一,但现在中国品牌的份额已经占了大多数。俄罗斯人买车啊,现在超过一半的车都是中国制造,这变化的速度真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那些外资留下来的厂子啊,俄罗斯肯定着急啊,不能让工厂闲着生锈,工人还得失业闹事。俄罗斯国家杜马副议长鲍里斯·切尔尼绍夫在2022年底就建议,把这些空置的工厂打包卖给中国企业,帮汽车产业搞活,还能避免停工的 ситуация。
他当时把材料递给工业贸易部和反垄断局,特别强调那些设备更新、基础设施完好的工厂,基本上是现成又划算的货,专门给中国企业用的。切尔尼绍夫还建议,把国产新车的运输税免掉两年,这样能增强市场竞争力。这边的想法很直白,就是赶紧找个接盘的,保证供应链不出问题,别让经济再往下滑。毕竟,汽车产业关系到就业和地方财政,像下诺夫哥罗德和喀山这些城市,靠着大厂支撑,一旦厂子不开工,整个城市的钱袋就缩水不少。
中国企业也不是傻的,接不接货完全看账算得明明白白。俄罗斯市场容量不大,一年大概150万辆左右,跟中国本土每个月几百万辆的销量一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就算中国车的市场份额达到60%,每个月也就卖个几万辆,远远不到投资建厂的规模和力度。
加上俄罗斯经济波动大,利率也挺高,2025年汽车行业还得面对高利率和制裁的压力,当地消费潜力其实也不咋样。中国的车企更喜欢出口整车,利润空间大,又不用担心本地化风险。比方说,一辆车从中国出口到俄罗斯,算上关税和海运费,其实比在那边建厂还划算。还得提一下,自2024年10月起,俄罗斯提高关税,对1-2升发动机的车多收7000多美元,进口大车差不多要多掏2万美元。这个政策对进口车来说闹得挺厉害,但本地组装的话还能避开部分关税压力。
不过,有些中国企业还是动了起来。奇瑞从2024年10月开始,采用三个原西方厂的设备组装汽车,具体涉及大众、梅赛德斯和另外一家厂,生产自己品牌的车,然后在俄罗斯本地销售。奇瑞在2023年的销量翻了四倍,超过了20万辆,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早已超过了。
他们的组装模式是用半成品套件,从中国运过来,然后在俄罗斯现场拧螺丝、焊车身,这样一来就能避开所有的全进口关税。长城算是唯一拥有自己工厂的中国车企,2019年在图拉那边投产了,生产能力大概是15万辆,打算到2025年把产能再提升到20万辆。哈弗SUV就是在那边制造,2023年产量达到10万辆,给俄罗斯的市场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像凯翼、蓝鲸这些小品牌,也都在原本宝马、现代、起亚的工厂里组装,产能基本都在8万辆左右。
俄罗斯政府推动本地化,从2023年7月开始,规定车企必须用本土零件,逐步提升比例,否则就得收费不退还。但中国企业没着急,大部分还在出口阶段。除了长城之外,像比亚迪、吉利这些大牌,也没在那边建厂,主要还是靠出口维持。比亚迪作为电动车行业的领头羊,2023年对俄出口帮中国变成全球最大车出口国,超过了日本。
到了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俄的出口已经下滑了59%,只有17.1万辆,整体市场的销量也下降了26%,只剩下53万辆。原因挺多的,比如高利率压抑了消费需求,制裁加剧,收费和涨价频繁,中国车企还得应对全球的压力,比如欧盟的反补贴关税、美国禁止中国车、巴西还加征关税。这些因素让中国在俄罗斯的出口高峰可能过去,也变得更谨慎地投资俄罗斯市场了。
切尔尼绍夫提出的打包出售主意,没能真正落实成一整套交易。俄罗斯卖工厂时,偏向于把它们留给本土企业,比如艺术金融买了现代和大众厂,Avtodom则买了梅赛德斯工厂。买家们之后再寻找中国伙伴合作组装,算是变相合作。艺术金融和Avtodom原本打算自己重新启动生产,但能力有限,只好求助中国方面帮忙。
俄罗斯车企们对中国技术挺感兴趣的,想把欧洲最大的汽车市场养起来,可中国精打细算,出口反而更带劲,他们就不愿意大手笔投入。到了2024年,俄罗斯产量有所回升,但大部分还是靠中国组装,本地的拉达占了大部分份额。到2025年前半年,产量比去年同期少了2.6%,降到32.6万辆,销售额也遭遇大幅下滑,行业的困局愈发严重。
归根结底,这事情可不是简单的打包卖掉,而是个复杂的博弈。俄罗斯急需合作伙伴来稳定经济局势,但中国企业看市场规模有限,风险又挺高,所以只接了一部分。未来的话,中国可能会继续以出口为主导,俄罗斯则需要调整政策,平衡好贸易关系。懂得算清楚账,看清楚利益走向,大家都能过得更顺一些,否则再急也没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