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撤出中国,工厂更名,国产车企崛起

“一个时代落幕!”当这样的标题再一次出现在汽车新闻的头条时,人们或许已经无需再感到意外。7月22日,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的工厂悄然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三菱汽车正式撤出中国市场。这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退场,更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它抽醒了所有还在做着“国产低端制造”美梦的外资车企。谁还记得,40年前,这位日系巨头给中国汽车业注入过怎样的心脏跳动?

三菱撤出中国,工厂更名,国产车企崛起-有驾
三菱撤出中国,工厂更名,国产车企崛起-有驾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汽车圈经历着一种说不出口的屈辱——“无芯之痛”。自主品牌造车,自己却拿不出像样的发动机。彼时的三菱发动机,就像缸里蹦跳的救世主,一路被奉为神明。从东南汽车到江淮、长城,再到奇瑞,每家自主品牌的开门红都和三菱密不可分:老修车师傅翻开发动机盖,看到三菱标志,眼里都带着点敬畏:“没三菱,哪来大神通?”比亚迪的F3、长城皮卡、奇瑞QQ……全靠“洋心脏”,跑出了国产车的性价比“黄金年代”。

但是,老天开眼。三菱的喂奶机仅仅撑了二十年。自主品牌们学本事的速度丶比老师傅想象的都快。你还没回过神来,比亚迪的DM-i都在东南亚卖疯了,长城的坦克系列在澳洲把帕杰罗拍在沙滩上。那些曾靠三菱“喂大”的小弟,转头连师父的饭碗都不留。今天,比亚迪、长城、奇瑞们正以每分钟一辆的速度把新能源车游进世界舞台中央。

回头看三菱自己的路,其实从不缺高光。2018年,欧蓝德一度卖到年销14万辆,长沙工厂四千员工要排夜班才能拼得过订单。但即便如此,看似火热的流水线上,隐患像定时炸弹。三菱电动化推进,简直跟“蜗牛爬荷叶”差不多——比亚迪刀片电池横扫市场时,三菱才慢悠悠推了个贴标换壳的埃安V,还敢卖到20多万一辆,不过月销才两位数;2019年起连新车影子都见不着,公司高层把展厅塞满“老腊肉欧蓝德”,年年靠“回锅肉”搪塞中国市场。至于雷诺-日产-三菱联盟随时鸡飞狗跳,日本总部一刀卡掉中国新产品引进,三年连审批字都懒得批。

结果呢?到2023年,三菱长沙工厂变成杂草窝,50亿投资最后被广汽埃安用1元钱买走。工人无奈,设备里积的灰都能刮下来贴一辆车。

三菱撤出中国,工厂更名,国产车企崛起-有驾

谁杀死了三菱?辛辣的舆论给出两种答案:其一,有人怒骂日本高管傲慢无知,“帕杰罗刹车门死不认,电动车比自家兄弟贵5万,洗地都救不了”;其二,经销商倒苦水:“库存压死我们,喊降价清仓,结果上头还是铁了心守虚高定价,最后新车成古董。”更绝的是那帮“吃自己肉长大”的国产厂商,转身在全球市场反杀。当年输送技术的三菱,成了合资溃败剧里的炮灰。

三菱中国败亡像是传统车企的预言剧。今天的市场竞争节奏用“秒”来计,新能源厂商出现“领先一阵”还觉得羞愧,合资巨头们还“年”单位磨一把旧刀。沈阳工厂关停、国产固态电池生产线旁,4G6发动机最后的轰鸣成绝唱。不会电动的车企,下场无非两种:被市场扫地出门,或如三菱,悄然躺平。

三菱撤出中国,工厂更名,国产车企崛起-有驾

时代变了。换技术的时代,由技术反过来“清算”所有不敢革自己的命的巨头。三菱没败于竞争,而是自负与迟疑。留给中国汽车业的警示是:哪怕你曾被称为“教父”,时代也不会为谁停留一秒。这一刻,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终结,更是国产车登顶民族工业的加冕时刻。下一个落幕的会是谁?答案其实写在每一家外资车企的决策书桌上。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