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德国心”装上“中国脑” BBA押注中国智驾企业

中经记者 陈燕南 北京报道

在全球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电动化加速转型的大背景下,一直以豪华著称的德系三强 BBA(奔驰、宝马、奥迪),正积极求变。近期,BBA纷纷与中国科技公司展开深度合作,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 BBA 在智能化领域迈出了关键且快速的步伐,不过三家的战略打法略有不同。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宝马方面了解到,其已与中国智能驾驶公司Momenta 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同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新一代高阶辅助驾驶系统,该系统首搭于 2026 年国产的宝马新世代车型。值得关注的是,奔驰和奥迪此前已与 Momenta 展开合作,而奥迪同时还深度绑定华为。这一系列动作不仅引发行业对豪华车智能化竞争格局的重新审视,更凸显出中国科技公司在全球汽车智能变革中的关键角色。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对记者表示,传统硬件主导的供应链体系弱化,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重要性提升。跨国车企需重构与软件供应商、科技公司的合作关系,但资源投入与时间成本高昂,且组织架构层级复杂、决策链条长,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在此背景之下,跨国车企纷纷选择牵手中国智驾企业。“中国供应商有海量极端场景数据积累,还有政府路测牌照绿色通道及灵活组织架构,利于车企快速迭代。”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智驾合作路线分化

记者了解到,宝马与中国智能驾驶独角兽 Momenta 的合作基于国产宝马新世代车型的智能架构和硬件平台,旨在打造一套真正贴合 “中国式驾驶” 场景的智能驾驶系统。

为何宝马选择了Momenta?有业内人士分析,这一选择背后,是宝马对智能驾驶的底层态度和自身战略的坚守。宝马集团董事高乐今年 3 月曾明确表示:“我们永远不会把未经验证的技术装到车上,让消费者去做实验。” 这一表态道出了宝马选择供应商的核心标准:优先考虑经过量产验证的技术,而非单纯追求技术的先进性。

据了解,Momenta 在安全验证方面有着丰富经验,此前已与丰田、日产、大众等多家传统车企进行合作。对宝马而言,更需要的是能 “零风险适配” 的系统,而非 “颠覆式创新”。而与众多车企进行合作的Momenta 显然已经经过了技术验证。

同时,Momenta 的定位更接近 “纯软件方案商”,其飞轮大模型强调算法适配性,允许车企保留底盘控制等核心接口。这让宝马想拥有智能驾驶能力之时还能保留宝马独有的驾控灵魂,Momenta提供的智驾方案明显更符合宝马的开发理念。

正如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所说:“宝马独有的产品理念、智能驾驶之道正与中国卓越的数字科技深度融合,为中国用户打造拥有宝马 DNA 和中国智能的纯粹智能驾趣。”

在宝马牵手Momenta之前,奔驰与奥迪已在智能驾驶领域率先布局,形成了既有重叠又有差异的合作局面。比如有消息称,奔驰早在2017年就战略投资了Momenta,2024年奔驰宣布再度与Momenta深化合作,并将在2025年到2027年推出至少4款搭载Momenta方案的新车,首款车型是全新CLA,新车预计将于今年四季度首发。

奥迪与华为的合作则展现了另一种深度绑定的模式。近几年随着问界、享界等品牌冲高,蚕食了BBA的市场份额,导致BBA中的奥迪的地位面临更大的冲击。这让奥迪不仅采用了华为的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在智能座舱、车联网生态等领域也与华为展开协同。奥迪Q6 e - tron等车型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后,实现了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城市领航辅助功能,能够在复杂路况中完成无保护左转、自主避让加塞车辆等操作。

目前,奥迪与华为的合作深入到车型研发阶段。华为的激光雷达、昇腾 910B 芯片等硬件被纳入奥迪新车型的原生设计,这种软硬件协同开发的模式,使奥迪智能驾驶系统从底层就具备 了“中国适配性”。

同时,奥迪车型通过华为 HiCar 实现部分功能(如数字钥匙)的互联,针对中国用户 “万物互联” 的使用习惯进行优化。全新奥迪 A5L 作为全球首款搭载高阶智驾系统的纯燃油车型,采用华为双激光雷达方案,支持无图城市领航辅助驾驶,这一举措进一步彰显了奥迪借助华为技术提升自身智能化水平的决心。

转型背后的合作与较量

BBA 集体与中国科技公司合作提速智能化,对豪华汽车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市场份额来看,BBA 在中国市场曾经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中国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的崛起,其份额受到挑战。2025 年上半年,宝马在华销量同比下滑 15.5%,奔驰累计销量下降 14%,奥迪前 5 个月销量跌幅达 16.78%。

“跨国车企的市场份额正受到挤压,新兴车企凭借智能化先发优势建立全球品牌影响力,中国本土品牌依托政策支持与庞大市场需求,在智能化赛道上展现出强劲竞争力。” 王鹏对记者表示。

在产品竞争力方面,智能化已成为当下汽车市场竞争的核心维度之一,BBA 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与部分中国新势力品牌存在差距。通过与中国科技公司合作,BBA 有望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重新赢回消费者青睐,稳固市场份额,但是这一过程并不容易。

“目前跨国车企在智能化上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有以下几点:跨国车企的难题有语言、语义、法规三个方面的难题。” 萨摩耶云科技 AI 机器人研究员郑扬洋对记者表示,“中文场景标签需要数据翻译,团队既懂底盘信号又懂中文语境,把机械信号翻译成 AI 能用的各种场景标签。此外,国外大模型更擅长高速路场景,暂时无法处理国内复杂的交通状况,比如外卖电动车逆行 + 行人闯红灯等事件。”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也指出:“跨国车企智能化面临诸多难题。技术路径上,基于欧美道路设计的自动驾驶系统难以适应中国复杂路况。合规方面,中国严格限制境外数据传输,车企需重构数据闭环体系。本土化上,消费者对特色功能需求迫切,外资研发周期长,速度远不及中国车企。成本上,激光雷达与高精地图方案单车成本高,与国产纯视觉方案价差大,挤压利润。这些问题相互交织,使得跨国车企在中国智能化发展道路上阻碍重重。”

那么,通过与中国科技企业合作,BBA 能否迎头赶上?“短期内,跨国车企极难反超中国车企。不少中国车企已建立电动化与智能化双重先发优势,还拥有本土供应链红利。但从长期来看,若技术有所突破,可能在高端市场扳回一局,关键在于能否将中国区智能化成果反向输出至全球车型。” 郭涛对记者表示,“当 L3 级自动驾驶责任认定法案落地,谁先打通保险理赔和事故复盘系统谁将占领先机。”

王鹏也有相似看法。他认为,跨国车企短期内难以超越中国车企在智能化领域的领先地位,这是由于跨国车企在智能化领域需大幅增加研发投入,重构供应链与组织架构。但是跨国车企仍然存在长期潜力,在品牌、资金、技术储备等方面具有综合优势。若能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加速智能化转型,打造具有独特优势的智驾系统(如安全性突破、特定场景响应能力提升),未来有望重新夺回市场主导地位。

为此,王鹏建议,跨国车企在与中国科技公司合作时应加强技术交流与研发合作:建立联合研发团队,共享资源,共同攻关关键技术;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与保护机制:在合作协议中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与保护条款,避免纠纷;建立有效沟通机制与跨文化管理团队:促进双方沟通与理解,尊重文化差异,建立跨文化管理团队。

事实上,BBA 的这一系列动作也表明,全球汽车产业正在加速融合。中国在智能驾驶算法、数据处理、生态构建等领域的优势,与 BBA 在汽车制造、品牌积淀等方面的长处相结合,将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水平的智能化迈进。在这场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变革的浪潮中,BBA 正努力抓住机遇,通过智能化提速重塑豪华汽车市场格局,而中国科技公司也将借此机会在全球汽车产业舞台上展现更强的影响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