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电动车,为什么突然卖不动了?
就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乘联会的数据显示,增程车零售销量跌幅已经扩大至7.7%,这已经是连续第五个月下滑。曾经凭借“可油可电、没有续航焦虑”一路高歌猛进的增程式电动车,似乎正在悄悄“失宠”。
这背后最核心的原因,是纯电动车的“釜底抽薪”。五年前,纯电车平均续航还徘徊在400公里左右,而如今,新上市车型的平均续航已突破500公里,主流车型更是轻松达到600-700公里,几乎追平了一箱油的续航能力。与此同时,充电网络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覆盖我们的出行场景。截至2024年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已超过1280万台,短短一年内就新增了422万台,是五年前的8倍多。以往春节高速服务区“排队四小时充电”的窘境,今年已经很少再上热搜了。
更关键的是,电池成本正在持续下降。据高盛预测,2025年动力电池成本将降至每千瓦时99美元,比2022年下降40%。当电池成本跌破100美元这道临界线,纯电动车的整车成本有望与燃油车持平。这意味着,增程车曾经的价格优势正在快速消失。
面对纯电的强势进攻,增程车自己也陷入了一场技术路线的迷茫。早期的增程车普遍采用“小电池+大油箱”的方案,而新一代车型却走向了“大电池+小油箱”的极端。比如零跑D19增程版,电池容量直接干到了80度,纯电续航高达500公里,这甚至超过了市面上不少纯电动车。这种技术路线引发了行业内的激烈争论——当一辆增程车的纯电续航已经堪比纯电车时,它背上那个作为“续航备胎”的发动机,是否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深蓝汽车董事长邓承浩就曾直言:“我不建议一味地把电池越做越大,天天背个增程器跑来跑去真的是浪费的。”在他看来,增程的纯电续航实打实能开200公里就最好,过度堆料对消费者是不经济的,对全社会而言,生产和使用环节的碳排放也更高。
然而,就在增程车整体市场遇冷的同时,一个有趣的细分市场却悄然崛起。长安峰景征程者Pro这类增程房车,反而成了不少户外爱好者的新选择。它搭载的蓝鲸2.0T增程系统,综合续航超过800公里,支持6kW外放电,足以满足露营时电磁炉、空调、投影仪等多设备同时运行。这种特定场景下的需求,恰恰揭示了增程技术的未来走向——它未必是大众市场的主流选择,但在长途旅行、户外探险等细分领域,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回过头来看,增程车的“失宠”,本质上是一场技术路线的“此消彼长”。它的崛起,证明了击中用户痛点的重要性,是市场选择的胜利;而今天的销量下滑,则宣告了“痛点红利”并非永恒。当纯电车在续航、充电、成本三大核心问题上全面突破时,带着“油箱”的新能源车,注定会逐步收缩为特定场景下的小众选择。
不过,谢幕的钟声远未敲响。在充电网络尚未完全覆盖的广大地区,在用户对“绝对续航自由”仍有执念的场景下,增程车依然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只是对车企来说,是继续在增程路线上加大投入,还是全力转向纯电,已经成了一个需要慎重思考的战略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