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大太阳下,站在停车场里,看见一辆闪闪发光的小米SU7缓缓驶来,驾驶员手扶方向盘,显得轻松自在,你很难不去想象:这台车,究竟能有多智能?但现场实际多半就没那么科幻。比如前一天刚被“OTA升级”召回,驾驶员看着弹窗,不知道要不要点确定。这就是现实和“智能出行”之间的距离——有时候就隔了一屏远程推送的距离。
先说数据。小米汽车,一次性召回了11.7万辆SU7标准版,几乎等同于这款车自上市以来生产的大半壁江山。你要是遇见身边有朋友含泪加入新势力车主群,接收召回短信,这概率甚至比中彩票还高。召回编号S2025M0149I、S2025M0150I,涉及XMA7000MBEVR2、BJ7000MBEVR2等若干“高阶”型号,连环召回如同在股市里砸了个水花——果不其然,小米集团开盘后股价瞬间下挫,跌幅一度超过2%。资本的神经,有时候比刹车灯还要灵敏。
事件很简单,描述起来却总有点“黑色幽默”色彩。这次召回的锅,是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下,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处置不够理想,倘若驾驶员大意,可能会“增加碰撞风险”。读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荒唐但真实的问题:什么叫极端特殊场景?对自动驾驶,极端特殊场景有多少种?是大货车别闪灯,还是天降横幅飘过?没人能给一个标品答案,而讲规矩的软件工程永远赶不上明天的高速公路突发奇想。
小米的打法是,“OTA升级”——远程升级就是明天你再开这车时,系统后台自动修复了安全隐患。不得不承认,软件补丁是电动车时代的福音,也是个坑。福音在于修正微乎其微的程序漏洞不必再召回实体车辆,省了无数人力物力。坑在于,谁能保证升级包没有带来新的bug?顽皮的波澜总是藏在代码下。
作为旁观者,我能理解一线程序员的崩溃。汽车软件不是手机App,升级出错可不是“闪退”这么简单。你可以关掉公众号推送,但你关不掉刹车失灵的风险。所以每次汽车厂商宣布免费推送OTA时,我都习惯往举报窗口看看,还有多少隐患被“提前举报”、多少事故被提前避免。
话又说回来,小米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新能源圈里,召回几乎成了家常便饭。不信去查下过去两年,没出过召回公告的新势力车企,几乎绝迹。不叫召回,是升级维护;不叫安抚,是售后关怀。标准的行政话术,和“本轮优化不涉及人员变动”如出一辙。
但这里有个值得掰扯的细节。小米这次召回“波及面广”,其一是新车基数高,SU7短时间产销量激增,带着品牌溢价一路高歌。其二,产品定位“智能”,L2高速领航一出世,意义大过实用。可惜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旦极端场景不成立,责任归谁?机器有盲区,驾乘者也有惰性,智能辅助反倒放大了没经验者的自信。你问车的问题,最后可能要用驾照乃至命来买单。
更有趣的是两次召回对比。1月24日那次,出问题的是授时同步异常,影响自动泊车辅助功能对静态障碍物的探测。某种程度上说,一次召回没解决全问题,隔三差五就得再升级。0777彩票网还没开出大奖,升级弹窗倒是一波又一波。车主成了软硬件实验田。
这类“反复修补”的尴尬品控,不全是小米的锅。正如刑侦现场,案发地永远干净,决定案情凶猛的是案发时的无序变量。车企同样逃不过“人祸+天灾”——编软件的考虑不周,司机的手慢半拍,结果大家都要承担。
批评容易,解决却难。我认识几个做智能驾驶算法的同行,经常半夜约饭,说起优化安全带提醒、动力衔接那点事,不无自嘲:“每次OTA,都是在侦破一桩无形的未遂事故。”这样的行当,难免有点黑色幽默。万一升级没覆盖特殊场景,明天上头条的新闻就可能是糟糕的案例教学。技术员中午还热衷转发新功能介绍,下午就要对着投诉电话写工作周报。这种周而复始,大抵比小说还讽刺。
至于车主,OTA和召回短信像月经周期一样规律,他们倒也练出“专业素养”——运行前先查论坛,行驶中紧盯通告,出状况准备上传日志。久而久之,买车如买彩票,升级如拆盲盒,中奖则自认薅到羊毛,踩雷则跺脚,反正谁也别说体验稳妥。
从专业角度,谁来为这份“不可预见性”埋单?制造商、算法员、监管者,还是自动驾驶概念本身?智能化的“黑盒”越大,车主的主动介入越稀薄。安全与创新,本来就像刑事调查和嫌疑人审问,得时时相互制约。问题在于,召回解决的是旧风险,新的不确定性还在等下一轮升级。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技术进步悖论”——越智能的产品,越频繁需要维护;越强调自动,责任归属反倒朝不保夕。下次小米推送OTA公告,你会点“升级”还是先观望?这不只是一次产品修复选择,更像为未来自动驾驶伦理写下注脚。你愿意交给机器多少“善后权”,又能否承受代码之外的剩余风险?这个选择,其实和刑侦案里“把嫌疑人放哪儿”一样,没有永远定论。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