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过马路要看车,有些人买车要看人品。放在今天,估计就得换成:买车还得看你会不会变成车厂的白老鼠。小米汽车这次又给大家上了一课,顺带给我的轻薄钱包也增添了一点厚重历史:117,000辆SU7标准版集体人生大冒险,召回了,升级了,地球依旧转,韭菜继续长。你看,小米造车这事,官方是喊着“智能出身”,但现实是“碰撞风险真能提”。看着国家市场监督总局的公告,我都忍不住想起小时候吃的那种每逢过年就翻新包装的糖——看着新鲜,其实还是那味儿,入口总带点咯牙的不安。
这年头,汽车厂家都喜欢搞智能化,说白了就是把车变成四个轮子跑得不如手机流畅的软件升级器。小米更是自带互联网基因,做手机做习惯了,代码写得飞起,“只要OTA一升级,你的车等于换了新脑子”。这种论调,听着特别像“只要孩子考上清华,我们就省心了”——听谁说的都灵验,自己试了分分钟就是“隔壁老王的孩子就是牛”。结果,智能驾驶系统让大家喝了两口咖啡,顺带吞了一颗定时炸弹。标准高速领航辅助驾驶,没事的时候是贵族般的享受,极端场景下就是炮灰般的归宿。官方通报也不啰嗦,三板斧:识别不足,预警滞后,处置不及时。总结起来就是“快出事故时,车比你还愣”。
其实小米“翻车”不是第一次了。此前的安徽高速事故,SU7开启所谓的智能导航辅助驾驶,踩着116的速度飞奔,迎面一个临时施工隔离带,直接用生命体验了一把“极端特殊场景识别不足”。据说车辆尝试减速——试了下刹车,发了个预警,然后还是撞了过去,三人之命如同钱包余额:瞬间归零。直至今日调查结论都遮遮掩掩,留下数据在风中哀嚎。网络上一堆人化身键盘法官,个个都能主导人类命运,个别网友还主张直接让小米去造火箭,至少掉下来没人敢上。
时间再往前推一点,别以为只有高速驾驶有事。自从自动泊车功能也跟打折的便利店似的,随时能掉链子。2025年1月,小米SUV自动泊车系统剐蹭了不少人,一口气召回了三万多台。虽然事后没造成人命虚空,但车主们的面子,比车身漆面还容易剥落。都说智能系统能让你“停车无忧”,结果现实是你停完后还得报警喝口凉水稳稳心脏跳动。
不得不说,小米这种“快速迭代”的风格,放在手机圈是潮流标杆,放在汽车上就是事故预言家。“软硬结合,生态融合”,说得比民政局还好听,做起来比民政局还难。汽车搭载智能辅助驾驶,不再是什么稀罕事儿,而是比选媳妇还勉强的标准配置。不巧的是,这标准总容易在灵魂拷问时崩盘:怎么系统每次一出大事,就能召回一大批,顺带OTA升级一波?用户是测试员吧?不是说“体验升级”么,怎么搞成了“安全荐头”?有网友调侃:下次能不能召回点智能家电,不然我家冰箱老是串门,和扫地机器人搞“聪明的活儿”,比你智能驾驶还实时互动。
其实,智能汽车这行,聪明人逞能早就不是小米独门绝技。特斯拉、蔚来、理想车主都提前练习过了“软件即安全”的扯皮运动。谁不是把OTA当万能膏药,“只要升级一波,事故就指不定还能升级”。可所有企业漏网之鱼都逃不过一场灵魂拷问:在智能驾驶的路上,是不是大家都比谁能更快撞上一棵树,然后更快告诉你“我们已经修好啦”。行业唯一的统一战线就是:事故是数据,升级是责任,用户永远可以继续表演受害者。
召回公告发出来,问题描述依然像雾里看花:“极端特殊场景”——这文艺腔,堪比情诗里那句“情到浓时自难眠”。到底啥情况算极端?隧道进出口?施工隔离带?马路天坑?还是哪天卡车司机把隔离桩摆成五角星?你说不清道不明,用户也只能开始自我安分,把车当成移动风险基金。没准儿早晚还能整出个碳中和写轮眼,专门负责识别未授权障碍物。
如果你觉得这只是工程师不够努力,那你就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厂商不是傻子,但他们知道用户更舍得傻:“我们已经OTA了,你们放心吧”,至于升级了几个函数,有没有写注释,谁也说不准。技术细节一律官方管控,第三方核查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信还是不信,反正车是你买的,风险归你。你要是认真,还不如买罐头。“造车不是写代码”,但人命也不是产品迭代测试的道具——这句话供应商可能会在内部会议念十遍,外面仍旧是“我们争分夺秒升级体验”。
奇怪的是,这次OTA升级其实不太费事,不用返厂,不用大修,不用拉横幅游街。互联网造车有个好处,大家都能在家里等着——只要不在极端场景里撞上隔离带,你其实挺安全,至少统计意义上你是安全的。但这也意味着,真正的大问题就像家里的卤牛肉:看着够味,吃进去发现是纯素食。表象上的安全升级,实则是“认罪式修补”,换来的只是信任上的剪纸,每剪一次就多一个缺口,留白艺术由此横空出世。
公众的疑虑,是OTA永远修不好的漏洞。你可以加几行代码补系统,补不了用户心理的“极端预警”。毕竟技术的领先不是速度,是刹得住。“刹车”的能力才是硬道理,别老以为“踩油门更革命”。小米这次再次主动刹车,可能也是对全行业的一次精神指导:智能不是烂醉,别把拼速度当拼生命。全行业大家都太会写代码,就怕没人肯写责任,最后只能靠舆论基层自习课,嘴仗打到天荒地老。
说到底,车不是手机,撞了不会弹个对话框,看完还帮你重启。智能驾驶不是段子,现实里一出事就分分钟让人生走向终点。那些号称“极端场景下有事”的技术性公告,不如直接说“我们技术还不行”,别整那么多云里雾里的玄学。大家都在努力迭代,可惜安全没法靠加班熬出来。厂商不学学怎么让智能安全一点,好歹也该学学怎么把风险说清楚点。这年头,信任是最贵的保险,你要养得起。
小米汽车以“最快的速度”造车,结果用“最快的速度”打补丁。别说用户成测试员,公司上下都在练习“极端场景识别”。问题嘛,暂时能靠OTA糊弄,品牌信任却像风中残烛。互联网造车,为啥信心总是被技术拖后腿?因为你买的是软件,不是安全。等有一天智能驾驶真正能识别所有极端风险,用户或许还能放心打盹。但目前嘛,还是醒着点,别指望什么“全自动托管人生”。
技术的未来是令人向往的,补丁的现实是令人发愁的。我们买智能车,结果成了测试员,还得随时防范极端场景。也许等小米SU8出来,智能驾驶能自动识别舆论风暴,顺便帮国家市场监督总局推送段子。到时候我们不陪小米一起撞“极端”,只能在OTA弹窗上打个呵欠:又升级了?安全感还是没加满。造车如做人,快一点没错,安全第一更对。
最后送给各位一句本地民谚:遇到极端场景别发愣,发愣留给智能驾驶去体验。我这条命,不上路,也不OTA,就靠慢慢磨。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