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轨道寂静无声,一列无人驾驶的列车正按程序返场。突然,警报未响,急刹未启,四名保洁人员在黑暗中被撞倒。这不是科幻片的桥段,而是2025年9月13日发生在绍兴地铁2号线的真实悲剧——3人遇难,1人受伤。列车是自动运行的,可人,却死于管理的断链。
这起事故的残酷之处,在于它本可避免。列车具备自动探测和紧急制动功能,理论上能识别轨道异物。但技术防线失守的背后,是更深层的管理失序:保洁人员未按路径进入正线,调度系统未锁定作业区域,列车仍被允许运行。无人驾驶的“智能”,竟成了掩盖人为疏漏的遮羞布。
GoA4级全自动线路的核心优势是“无司机、全监控”,但这也意味着安全责任必须前移。列车不会自己判断“前方有人,不能开”,它只听调度指令。当调度系统未能将“人员在轨”这一关键信息纳入运行逻辑,悲剧便已注定。绍兴地铁事故暴露的,不是技术缺陷,而是流程与责任的塌方——谁批准了作业?谁确认了断电?谁监控了人员位置?这些环节的失守,让先进系统沦为冰冷的铁轨。
反观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无人驾驶线路,早已构建“技术+管理”双保险。广州地铁十号线配备智能障碍物检测系统,探测距离超300米,一旦发现异常自动急刹;深圳13号线通过智能运维平台实时监控列车状态,确保远程可控;上海8号线三期采用双网络冗余控制,防止单点故障。更重要的是,这些城市严格执行“无指令不作业、有人员在轨则禁行”的铁律,并为作业人员配备定位设备,实现“车-人-调度”三方信息同步。
技术可以预警,但不能替人担责。绍兴事故后11天才通报,更暴露出信息闭环的迟滞。公众需要的不只是善后与哀悼,而是一个透明、即时、可追溯的安全响应机制。无人驾驶的未来,不应建立在对人力的轻视之上,而应以更严的标准,把每一道流程钉进日常。
安全不是口号,是每一个指令、每一次确认、每一条数据的叠加。当城市迈向全自动,我们更需记住:再聪明的列车,也载不动一条被忽视的生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