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量狂飙到585万,中国车凭啥让俄罗斯人抛弃“本土信仰”?

2023年冬末,一位俄罗斯购车者站在莫斯科的展厅内,踟蹰地抚摸着一辆奇瑞瑞虎7的方向盘。旁边陈列着哈弗、名爵的各式新车,价格远比他预期的要低,配置却又比传统欧洲品牌丰富得多。仅仅一年时间,俄罗斯汽车市场的脸谱彻底改写:中国车成了新常态,他的好友们甚至在考虑试一试中国纯电。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很难想象在三年前,俄罗斯甫到的中国汽车,尚只有寥寥十几万辆的销量。

出口量狂飙到585万,中国车凭啥让俄罗斯人抛弃“本土信仰”?-有驾

在墨西哥的另一端,地中海暖风拂过一个年轻家庭的庭院。他们刚刚购入一台名爵ZS,指导价折算后连10万元人民币都不到。要是回到2018年,墨西哥市场几乎找不到中国品牌汽车,而现在的份额悄然攀升至25%,孩子们用新车的智能大屏播放动画片,聊起比亚迪新能源甚至都不觉得新鲜。这幅景象在英国、比利时、西班牙、东南亚的街道上同样铺展开——现实中中国车的扩张比任何商业报告来得更迅猛,也更具体。

数字从来不撒谎。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202万辆;2022年升至311万辆;2023年一举达到491万辆,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没人能忽略这三年间的飙涨——韩国、德国、日本,曾经的出口冠军,一个个被甩在身后。而到了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已破585.9万辆。主打车型多为指导价10万元左右的亲民款式,如名爵ZS、名爵5、缤越,只有特斯拉Model Y与Model 3打破均价线。这种“高性价比”显然已镌刻进中国制造的国际标签。名爵的全球出口连续五年居首,奇瑞短短两年销量翻三倍,比亚迪、蔚来在智能化与新能源领域更是异军突起。出口车中,燃油车型依旧占大头,但新能源车的增速与技术溢价已成第二升维武器:比亚迪汉在欧洲售价甚至是国内两倍,仍有人买帐。

出口量狂飙到585万,中国车凭啥让俄罗斯人抛弃“本土信仰”?-有驾

但气候最为激烈的市场,其实是俄罗斯。2023年中国对俄出口汽车由16万辆爆发至90.9万辆,占俄罗斯新车市场一半还多。拉达依然是老牌霸主,可第二至第七均是中国品牌。极氪电动车轻松拿下新能源销量冠军。地缘政治成了中国车出海的意外推手:欧美日韩实施对俄出口限制后,俄国市场的空白刚好被中国品牌补齐。数据显示欧洲市场整体份额甚至超过大陆其他地区,发达世界对中国车的态度,已从排斥变成了认可和融入。

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国车企在供应链上的韧性同样不可小觑。疫情期间,全球汽车业一度陷入芯片、钢材短缺,而中国的产业链应变能力和组织效率则被全面激活:能产、能供且能压成本。日韩老牌车企被疫情打乱节奏,产量下滑,中国制造却如同密林之豹悄然加速,在踏实的技术积累上加了一把火。更冷门的行业细节,比如泰国道路常年多山,悬挂系统就得做专门加固,印尼不平路况让底盘适应性成为本地销售的决定因素,甚至欧洲对内饰的环保要求、赤道国家急需更强劲的空调——这些本地化技术迭代如今已变成中国车企海外工厂研发的日常话题。

出口量狂飙到585万,中国车凭啥让俄罗斯人抛弃“本土信仰”?-有驾

但赢家未必就是冠军,更高阶的竞争在于模式升级。全球看,汽车强国的海外扩张经历内销—出口—海外生产三步走。日韩已在全球布局“当地生产-当地销售”,日本海外产量远超中国出口量。而比亚迪在泰国、匈牙利的工厂还只是起步阶段。换句话讲,中国汽车出海目前多为“整车送出去”,这意味着贸易摩擦和本地适配双重压力,屡屡考验企业的耐力和创新力。

还有一个被很多业内老兵反复提起的隐忧,叫“内斗危机”。二十多年前,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红极一时,份额曾高达80%,却因价格战和质量下滑,不到五年就被日系反杀,如今只剩1%。日韩车企出海时往往是财团、供应链、金融资源协同作战,形成整体的生态优势。抱团共赢这件事,中国汽车需要反复练习,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出口量狂飙到585万,中国车凭啥让俄罗斯人抛弃“本土信仰”?-有驾

在中国汽车出口势如破竹的背后,还有一则外圈的人少谈的冷知识。2019年,中国汽车出口均价仅5000美元,到了2022年高涨至2.2万美元。成本控制、配置提升、智能网联等领域都为出口溢价提供了底气,有些欧洲买家甚至乐于为中国生产的特斯拉Model3,支付比美国本土低65%的购车成本。中国的新能源、智能化在欧洲拿到比本土还贵的定价,却总有客户愿意买单。

我曾和一位澳大利亚汽车销售聊起中国车“爆款”现象。他笑着说,名爵近年销量超过5.8万辆,客户根本不纠结品牌出身,全冲着配置和售后去。比亚迪在当地新能源市场第二,仅次于特斯拉,而元PLUS这种车型已占市场四成。中国车不再只靠低价,而是靠“体验”说话。

出口量狂飙到585万,中国车凭啥让俄罗斯人抛弃“本土信仰”?-有驾

世界总在变。中国制造的含义,已从“便宜”慢慢变成了“可靠”。品控底线、本地化适配、资源协同,这才是未来的落脚点。每一辆出口汽车的背后,既有供应链的加持、又有工人的汗水、也有全球化布局的长期思考。谁也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上海港的朝霞下,一排排等待装船的新车,成为外贸记录上的风景。生活和产业,始终密不可分,而中国汽车的故事,还只是刚启程的旅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