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法国巴黎西郊的普瓦西工厂传出重磅消息——这个拥有2000名员工的汽车制造基地,将在10月13日至31日停产15个工作日。这是Stellantis集团对欧洲市场疲软给出的最新应对方案,但背后折射出的却是整个汽车产业的深层危机。
这座占地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超级工厂,此刻正被阴云笼罩。流水线上的DS3和欧宝Mokka车型即将进入"冬眠期",其中欧宝Mokka的销量下滑尤为刺眼。工会代表Jean-Pierre Mercier透露,这款曾经月销破万的小型SUV,如今在欧洲市场每月只能卖出不到3000台。更糟糕的是,工厂至今没有接到新车型投产的通知,2028年现有车型停产计划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所有人头顶。
停产公告里藏着精打细算的生存策略:原本10月就有3天公共假期,现在额外增加12天停工,实际上是把15天工作日调整到其他月份。在停产期间,工厂不会完全停摆——420名技术工人要给生产线做"全身检查",设备维护团队要处理积压半年的故障清单,培训教室里则会响起管理课程的讲解声。但这些安抚性措施,显然安抚不了工人们焦虑的心情。
这种焦虑正在欧洲汽车产业蔓延。就在普瓦西工厂宣布停产的三天前,意大利都灵的米拉菲奥里工厂刚把工时缩减计划延长五个月。这个曾诞生菲亚特500经典车型的百年工厂,现在每天只有不到200台车的产量,不足巅峰时期的十分之一。南部泰尔莫利工厂的1800名工人,更是直接进入"做四休三"的工作模式。
Stellantis的困境有着清晰的轨迹可循。今年前八个月,欧洲市场新车销量同比下滑8.3%,其中10万欧元以下主力消费区间跌幅高达12%。更致命的是,欧洲消费者正在抛弃传统燃油小型车——欧宝Mokka所在的细分市场,今年前九个月销量缩水了23%。与此同时,美国对进口车加征的10%关税,让从墨西哥运往法国的零部件成本增加了1.2万美元/车。
在普瓦西工厂的涂装车间,原本每天要处理800台车的喷漆线,现在每天只需处理300台。这种产能闲置带来的连锁反应正在显现:物流部门每月处理的零部件数量减少40%,供应商仓库里堆积着价值800万欧元的专用零件。更令人担忧的是技术断层——工厂引以为傲的柔性生产线,已经三年没有更新过软件系统。
这种困境并非Stellantis独有。在德国沃尔夫斯堡,大众集团刚刚宣布将ID.3车型的生产推迟三个月;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西雅特工厂,因为电动车转型缓慢,不得不解雇1500名临时工。整个欧洲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电动化转型中最痛苦的阵痛期。
普瓦西工厂的困境,某种程度上是传统汽车制造模式的缩影。这座始建于1912年的工厂,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见证过雪铁龙2CV、标致205等经典车型的辉煌。如今面对电动化浪潮,它既没有大众茨维考工厂那样的模块化生产线,也缺乏特斯拉柏林工厂的垂直整合能力。当集团将电动化投资集中在西班牙和波兰的新工厂时,这座百年老厂的未来变得岌岌可危。
在工厂东门外的员工休息区,随处可见用马克笔写在纸板上的抗议标语。"我们要工作,不要退休!" "新车型在哪里?"这些质问,折射出产业转型中普通工人的生存焦虑。工会办公室的会议记录显示,最近三个月关于"生产线自动化威胁"的讨论次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三倍。
欧洲汽车分析师马克·杜邦指出:"普瓦西现象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传统燃油车时代的技术积累,在电动化转型中正在快速贬值。"这种贬值不仅体现在生产线设备上,更反映在人才结构上。工厂里掌握传统内燃机维修技术的老师傅,面对电池管理系统和电机控制系统时,往往需要重新学习。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普瓦西工厂宣布停产的同一天,Stellantis集团北美市场传来捷报:因及时调整供应链应对美国关税,温莎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反而提升了15%。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对比,凸显出欧洲车企在区域市场应对策略上的失衡。
在普瓦西工厂的中央控制室,电子大屏上跳动的数字不再代表生产进度,而是变成了库存周转率。420辆的日产量目标,现在更像是一个遥远的记忆。当夕阳透过厂房的玻璃幕墙洒在空荡荡的装配线上,那些曾经轰鸣的机械臂,此刻安静得像在诉说一个时代的落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