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到一宗案子。案情很常见,比如你堵在小区门口,听见邻居刚提车,欢快地炫耀:“新能源车,不用交购置税,省了快两万!”现在,你看着新闻里铺天盖地的“购置税新政”,突然心头一紧。想象一下,如果你去年刚咬牙买了台油车,嗯,心情大概率不太美妙。谁能想到,看似一纸政策,竟能搅动千万人买车时的神经?买车这件事,原以为只和钱包、钥匙有关,其实绕不开那张“购置税优待券”——有无它,差的不是小钱。
回到警局,我照惯例翻看案卷。2014年,新能源车免征购置税政策落地。彼时新能源在众人眼里顶多是“绿色摆设”,油车才是霸主。时间快进至2024年,全国新能源车销量1286.6万,渗透率超40%。一场“四十倍速”进化,只用了五年。表面风光,背后实则是政策“温室效应”的三重奏:免税减抵,补贴护航,指标倾斜。正是这三板斧,铺出了新能源公司的黄金十年。可政策是有限的,“温室”总归有撤棚的一天。
新政明确:2026年起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半,最多省1.5万;2027年尾巴彻底收干净。算账不骗人。今儿买20万的电车,你能省1.77万,后年就只剩1.5万,到大后年,一分不能少,得如油车般老老实实全额上交。高端路线更惨,40万车原本省4万,马上变成只能省1.5万,再过两年全交2.5万,心疼指数大幅跃升。简单说,直接加价了——不是厂家涨价,是你要向税务局多递一张“压岁钱”。这时,油车的车主们要不要 扬眉吐气?“我们终于和电动平起平坐了?”理论上是,但现实调侃来了。
新能源政策缓步退坡,油车市场也没闲着。人家已经提前甩锅,“预判你的预判”地打起价格战。雷克萨斯ES裸车优惠直奔7、8万,合资A级车终端优惠动辄4万多,轩逸成交价连6万都守不住了。油车未等新能源政策落地,自己就在拼命降价抢地盘。表面上,购置税对比优势缩小;实际上,油车“钻政策的空子”,继续以低价向新能源“做鬼脸”。而新能源企业们,“卖洗衣机送智能音箱”的那套,似乎不再管用。近几年充智驾,卷激光雷达,续航800+公里,是不是长得像手机发布会?“免购置税”不过是老梗,真正把人拉进店的是那句:“你看咱这车能自动避坑,还能远程召唤。”验尸官看车市尸体时笑了:“死因复杂,政策变化只是刀下的伤口,真正致命的是内卷。”
再往深里扒一扒,新能源汽车表面看风头无两,实际全行业仍亏损为主。成本高出油车二三成,绝大多数企业收入和研发都靠持续政策输血。此刻的购置税退坡,相当于把最后一块浮板抽走。“丛林法则”四个字在夜里有点冰冷——先不扶了,谁先淹死谁自知。温室拆了窗,风一进来,有的车企怕冷,有的该趁早练瑜伽。产业链上的“冗员”,以后是真该担心,“政策不再护航,老板开始数人头”。这也好,大浪淘沙,才见真金。技术领跑者最怕的不是公平环境,而是没了政策拐杖,一脚瘸下去,露了底色。
这局棋最后还是落到消费者的手里。“购置税优惠退坡”这事,对普通人无非两个影响:一是买车要多花一大笔税,二是选择要更理性。会打算盘的消费者,可能会盯着年底冲刺买车特价,提前锁定性价比高点。2025年底前,车企为了多冲一波销量,叠加“最后一轮免税”,价格肯定还能再降一轮。等到2026、2027,购置税折扣逐渐缩水,最会算账的羊不拉最后一波可惜了。但对于“技术信仰派”而言,各路新技术正在凤头点水:固态电池慢慢量产,超充站四处冒头,新款续航真能做到千里飞奔。你要是愿意等,不妨蹲蹲产品升级,别被几千块税费吓跑,别跟厂家的岁末冲量做赌注。
所有人都想问:“是不是油车该扬眉吐气,新能源车要跌回地面了?”其实,这嘴上的“吐气”未免也太轻松。当年的油车老大地位,内部也是苦日子——销量见顶市场下沉,技术原地打转,厂家对打价格战像拆炸弹,心里没谁真能高兴得起来。新能源车呢?迎接市场规则考验,政策不再做维生素,产品好坏直接见分晓。也许,下一轮谁活下来,真看谁会“两条腿走路”,谁能“雨天不打伞”。“扬眉吐气”容易,能处于风口上的,最后都要学会逆风奔跑。
当然,如果警局里也比拼选车,我猜多半选自行车了。对政策变与不变,我们都是局外人。市场一如刑侦案卷,证据不会撒谎,但终局没人能剧透。这一波购置税退坡会不会让新能源车真正羽化?油车会不会迎来“最后的黄昏”?以及我们买车,最该看数字,还是看体验?判官未落锤,道上依然混沌。
你会如何选择?买一辆被政策“保护”过的产品,还是信一个“自己能逆风”的品牌?面对购车决策,你信什么,靠什么? 证据放在面前,真相等你来揭露。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