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坐在一台不到30万就能拿下的纯电SUV里,一脚“电门”下去,691马力像海浪一样涌来,0-100km/h的加速表针像被弹射器弹出去,2.95秒就破百——这不是电脑游戏,而是我上周在北京五环外真实经历的画面。主角正是小米汽车的首款纯电SUV:小米YU7。那天阳光正好,我把方向盘握在手心,心里默念:今天得把这辆车的“脾气”彻底摸透。
先从“第一眼心动”说起。YU7的造型延续了SU7的家族脸,溜背线条像被风雕刻过,主动电动尾翼在120km/h时悄然升起,既帅又把风阻压到0.23Cd。站在车旁,你能明显感到它4999mm的车长和3000mm轴距带来的气场,但设计师用巧妙的弧线把“大”藏了起来,让它看起来更像一台蓄势待发的Coupe SUV。掀背尾门一打开,1758L的行李厢让我当场想订机票去滑雪——雪板、头盔、行李包一股脑儿全塞进去,还剩一大截空位。
坐进车内,最先抓住眼球的是那块1.1米长的Xiaomi HyperVision全景屏,分辨率108PPD,烈日下依旧清晰得能当镜子。AR-HUD把导航箭头直接“贴”在前方路面上,像在玩现实版“极品飞车”。副驾的专属屏幕可以刷B站,语音助手偶尔“耳背”,但一句“小爱同学,把空调调到22度”,它反应比我家那位还快。Nappa真皮座椅的触感柔软却不失支撑,前排零重力模式一开,整个人像陷进棉花糖;后排靠背能电动躺倒135°,我1米8的同伴头顶还剩三指,轿跑造型的小小牺牲在可接受范围。
真正的高潮在踩下“Boost红色按钮”那一刻。双电机四驱版508kW的功率瞬间爆发,推背感像坐过山车冲顶,连心跳都跟着漏半拍。官方零百2.95秒,我实测稳定在3.2秒左右,差距不到眨眼功夫。底盘用的是前双叉臂+后五连杆,再配双腔空气悬架,运动模式下车子像被牢牢按在路面,劈弯时车身侧倾比我想象的小;切到舒适模式,过减速带只剩轻微“噗噗”两声,细碎颠簸被过滤得干干净净。100km/h-0刹停33.9米,比我之前开的某德系性能SUV还短一米半,唯一小遗憾是激烈驾驶时刹车脚感略软,需要提前适应。
续航焦虑?在-10℃的北京,我把空调、座椅加热全开,高速顶着100km/h跑,600km后表显还剩18%电量,换算下来续航达成率81%。官方CLTC 820km的数据没打折扣,秘诀是“超导热管理2.0”,-20℃时5分钟就能把电池升到25℃,冬季掉电不再“腰斩”。更夸张的是800V超充,我在国网充电桩试了一把:插上枪、刷抖音,5分钟电量就多了230km,比旁边特斯拉Model Y的V4超充还快一截。
智能驾驶部分,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英伟达Thor-U芯片的硬件组合直接拉满。城市NOA带我穿越晚高峰的西二环,车子自己变道、超车、避让行人,窄路还会自动收后视镜,像位老司机。遇到“鬼探头”时,系统提前减速,一气呵成。雨天偶有三次误触发紧急制动,但都在安全可控范围。米家生态更是彩蛋:车快到家时,客厅灯自动亮起、空调提前调到26℃,下车直接刷脸开门,整套动作行云流水,把“人-车-家”玩成了科幻片。
说到对比,同价位绕不开特斯拉Model Y。Model Y的FSD名声在外,但在国内复杂路况下,地图资质和法规限制让它“水土不服”,城区里“幽灵刹车”偶尔上演。小米YU7用更接地气的算法和本土化数据,把高速+城区的体验做得更顺滑,尤其在匝道汇入、无保护左转这些场景,成功率已经达到85%以上。至于智界R7,华为ADS的端到端架构确实强悍,不过22.98万起的价格也把配置拉满,空悬、电吸门统统标配。如果你更看重“全场景贯通”,R7值得排队;若想要性能、续航、智能三箭齐发,YU7则是30万级里难得的全能选手。
试驾结束,我把车停回充电桩,回头望了一眼:溜背剪影在阳光下闪着金属蓝光,像一匹刚刚跑完的纯血马,呼吸均匀却蓄势待发。那一刻我明白,小米把做手机的极致思维搬进汽车,YU7不仅是台纯电SUV,更像一部会奔跑的智能终端。如果你预算30万,又想体验“加速3秒俱乐部”的刺激、800V超充的从容、城市NOA的优雅,不妨去店里预约一次试驾,让销售把“Boost红色按钮”交到你手里——相信我,你会和我一样,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