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乘联会的官方数据公布啦,虽然大部分人都惯看厂商的宣传,但我总觉得还是得去看协会那边更靠谱一点。毕竟越是官话越能保证数据的客观性。
看数据,纯电销量同比增长大约20%,这相当于每个月多卖出几万辆。特别是新势力品牌,纯电占比从去年开始稳步上升,今年10月已经冲到了74%。你说,这是不是变化的信号?我猜是的。消费者对新能源的接受度提高了,换句话说,市场已经开始逐渐洗牌。
这里面你要注意一点:这不是拐点。搞增程、出海,或者去那些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的地方试试,都是合理的选择,但不能盲目。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因为后面潜藏的问题。
我自己在行业里打拼几年,曾经跟一位修理工聊天,他说:增程车其实还行,油箱大,续航够用,性价比还不错。但我心里暗想,等你们买了之后会不会后悔?这不原味纯电的优势是什么?我刚才翻了翻一个朋友发的朋友圈,有一辆增程车刚到手没几天,车友说:用油很方便,就是油箱太小了,续航不够,跑一圈就得加油。那声音我太熟悉了。
这其实也不是忽然想到的。我们身边的案例太多了。去年某个品牌的增程车,销量一直挣扎,就因为用油麻烦,这个用油方便词听着挺好,但实际体验很折腾。有些车主告诉我,每天开车都觉得还得随身带油瓶。更别提油耗那点事儿,一算,百公里保守估算8升油,平均7元一升,也就50块钱吧?不过偶尔一跑,油耗可能会高点。
为什么说我会对增程持保留态度?因为:第一,很多增程车型的电池容量都偏小,能用的纯电距离不明显。第二,买了增程后,很多人都在体验油电切换的不顺畅。有次我问朋友:你还愿意随时去加油吗?他说:懒得了,倒不如直接纯电。这也是市场反馈无声的数据:纯电体验越做越好,增程车的便利反而变成了一种负担。
说到纯电,我觉得,充电便利真是现在的硬指标。5分钟充电搞定一次,跑300公里,太轻松了。比起0-10分钟就能搞定的快充,普通家庭用户的体验感提升巨大。现在我用附近的小区充电桩,车停下来拿个充电枪,按个钮,喝口水看会儿视频,差不多紧接着就满了。最神奇的是:充10分钟,基本就足够跑到下一站。
有一次我开朋友的车,他抱怨:排队充电好麻烦,有时候还要等半小时。我就忍不住笑:这你就不知道了,现在充电站都这么多,差不多都是24小时供电,排队的概率比以前少多了。而且,谁用车不想省事?我真不懂那些还在死磕油车的。
留意一件事:换电的优势也占了一定市场,比如某些快充换电站挺便利,但其实我觉得,换电会走向淘汰的。为什么?这它不是一句废话。
换电最大的缺点在于基础设施巨大投入。你说,换电站多了,能支持几百万辆车?这件事看似简单,实际操盘真难——成本高,管理难,标准化麻烦,发展早期那种点状布局看着漂亮,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太大了。加上,换电站需要大量土地,成本贷款繁琐,企业一旦投资,就靠市场回收?很难。
再说说我对增程车的直观感觉吧。去年买车时,各品牌都说加油便利,随时补油。但实际使用后,我觉得:纯电的自在感远超增程。用油的麻烦,等同于在生活中增添了很多琐碎。油箱小,油耗偏高,补油还得绕路——其实挺不方便的。而且,买增程车时还得考虑漏油、漏水之类的维保问题。
一位修理工跟我抱怨:这些增程车,漏油漏水、皮带老坏,没完没了。我心里想:买车还是买一个真正的车型,要么每天充电,要么直接用油的车,不然总折腾。
你要说总是买纯电,也不免太绝对。像我觉得,纯电车的保值率还在改善,但比起传统油车,要高一些的基础还需要时间。有个朋友说:未来二手市场,纯电车会更难出手。这是不是个趋势?可能吧。反正我觉得,消费者更应理性一些,不要一味盯着新能源概念。
这里有个疑问:你们觉得,未来几年,纯电是否真的能让二手市场变得友好?我其实没那么确定,毕竟很多人买车还是想换个心情,换个用车体验。
市场的风向变得越来越明显。今年,变化很快,去年还在卖增程车的,现在都在琢磨纯电更靠谱一些。市场其实就是最好的说明书:当某个车型销量升得快,用户反响好的那一刻,其实就已经在告诉我们什么。
说到底呀,我觉得那些买增程的朋友大多都在心里后悔了。毕竟,除了少部分出于试试看的勇气之外,真正享受到便利的人少之又少。而那些偶尔用几次增程的,可能心里都在想:要不要干脆换个纯电的。
哎,你们怎么看?未来会不会出现特立独行的增程车,或者像某些城市那样,对纯电的补贴逐渐减少?我总觉得,现在一切还没到你死我活的时候,但市场的逻辑已经很明确。
这段时间我也发现了一个细节——有段时间很多品牌推纯电,价格其实没贵多少,但可用续航提升了,用户第二次买车时,选择纯电变得更自然了。至于换电站,可能短期还能用一用,但长远来看,真要做大规模应用,成本太高,空间限制太多。
我确实有个小猜测:随着技术成熟,快充技术会普及,续航里程继续突破,换电甚至会慢慢被放弃。你们觉得呢?:)
(这段先按下不表)有没有觉得,就是到了一种赌未来的时候?
回到我们实际生活:你们身边,纯电的用车和增程的用车,谁更受欢迎?我心里的答案还挺明显。
这场战斗还在继续,谁能赢?也许哪个细节都没有答案。毕竟,路还长……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