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用那句话,说得挺掷地有声:全球SUV销量冠军是奇瑞。我当时看到这消息,心里嘀咕,怎么感觉节奏有点快?毕竟2023年才刚结束,2024年还没过完,他就把215万辆的目标摆出来了。你说,这话敢不敢信?
顺着乘联会的数据,我翻了下。2023年前十个月,奇瑞SUV卖了188万辆,增长了12.7%。这数据不是我瞎说,是公开透明的。可问题是,这188万里面,不仅有瑞虎系列,还包括捷途、星途,还有海外CKD散件拼装算进去——简单理解就是出口半成品在当地组装,这算销量,但和咱们平常理解的完全国产卖出的车,不是一回事。
别误会,这样的全家桶算法业内不少车企都用。咱别太较真,但你要说拿它去PK丰田RAV4、本田CR-V,甚至是特斯拉Model Y那几百万台的全球销量,那真是难啃的一口骨头。丰田那边一款车年销几百万台是什么概念?是全球铺货铺到心坎里去了。
其实奇瑞想表达的,恰恰是转型的决心。新能源那堵墙立在那里,难啃得紧。长城撑着补贴优惠,吉利一口气甩了银河系列,造车新势力们,一个比一个磨嘴皮子吵增程和纯电方案,乱成一锅粥。奇瑞这边,偏中规中矩,靠出口和SUV大盘给自己壮声势,一方面是信心爆棚,另一方面是对投资者的暗示:别把我们当传统车企,咱还活力十足。
我跟同行小王聊过这事,销量目标敢挂帅有风险,这指标摆着,日后不兑现,声誉损失不小。他说。我自己也半信半疑,215万真的是野心吗,还是谈判桌上的筹码?(没细想过)
这让我想起去年的一次经销商座谈,一个修理工老陈说,都说销量第一,结果维修订单多还是咱这几个大牌,厂家这背后的故事,就水深着呢。 这话说到点子上,销量不等于口碑,口碑又不代表技术领先,三者兼顾才靠谱。
我翻了下自己笔记,发现奇瑞2023年投产的新一代功率电池和智能驾驶辅助,确实有亮点,但和蔚小理比,底层研发投入明显得少。这里我得自我纠正,开头说的快速生长,其实有点宽泛。我现在想,奇瑞的优势更多在供应链和成本控制,这一点倒是扎实。
供应链的博弈,就像炒菜,原材料价格突然涨了,厨师要么学会用替代品,要么提高售价。奇瑞擅长找性价比高的零部件供应商,他们的供应链管理是个老功课,跟朋友老李交流中,才懂得这不单是谈合同,更是谈信任和战略布局。供应链好,车型定价空间就大,也能承受市场波动。你说,这样的底气;有没有人关注过?
销量数据之外,配合渠道策略也很重要。奇瑞今年在三线城市布局加快,渠道经理小刘爆料:这次重点放线下体验店,抓住‘肉眼可见’的用户感受。实操层面,比起同价位的比亚迪和吉利,奇瑞的网点更密,维修响应也快点,但售后标准化还有欠缺。走访几家店,服务体验喜忧参半,这会影响长期口碑。
话说回来,新能源车的保值率问题不能忽视,我心里粗略算了一下,奇瑞中端SUV的保值率大概在50%-60%之间(估算),比不上丰田CR-V那70%以上的稳,但也不算特别差。买家在乎这,哪怕不是理财专员,心里也有数。你们觉得,用户会因为销量冠军的传言买单,还是更相信点滴实际体验?
我刚想写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又忍不住补充:奇瑞海外市场占比怎么破?出口数据包括CKD件组装,能不能持续增长,不是照搬国内成功模式那么简单。以印度市场为例,消费者的认可度和政策环境都与中国有区别。能不能在大多数新兴市场同时发力,才是问号。
有时候,我觉得奇瑞也像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急于证明自己一流,但走稳好路,哪怕没那么快,也比一时的花拳绣腿要靠谱多了。
奇瑞这冠军身份,你怎么看?真的是底气十足的全国冠军,还是热脸贴冷屁股的市场自嗨?销量数字不等于口碑,技术实力也别光听口号,未来十二个月,刨开表面热闹,才是更难的考验。
我倒是更好奇,奇瑞高层内部怎么看待这事?发布会上说的数字和实际的压力,谁更清楚?他们的研发团队压力大不大?供应链压力和产能挤压能否扛得住?毕竟,光喊数字,可没法养活真正的技术和口碑。
你们觉得,他们会把这冠军帽戴多久?还是最后又得尘埃落定,在消费者心底摔个跟头?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