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俄罗斯车市情况,自主车企份额提升,整体市场变化分析

凌晨三点的莫斯科街头,大雪还未停,路边一辆奇瑞挂着新牌照,冷冷清清地亮着近光灯。

车窗里,司机低头刷着手机,表情像是还没搞清昨晚卢布的汇率到底定在哪根神经上。

远处传来几声狗吠,连路灯也在这气氛里显得格外寡淡。

要是把这画面丢给一位犯罪现场勘察员,大概率会被误判成经济危机下的“犯罪预备场”。

2025年俄罗斯车市情况,自主车企份额提升,整体市场变化分析-有驾

但现场只有一辆中国车和一个试图打发时间的俄罗斯司机——这就是2025年俄罗斯车市的横截面,静悄悄,暗流涌动。

如果你是这位司机,会在车里琢磨些什么?

是掂量着下个月的房贷,还是在犹豫要不要选择一辆本地的拉达?

又或者,手机推给你的那条“中国车企在俄市场份额突破60%”的新闻,能不能让你生出点安全感?

怕是更多的,是一丝“下一步会发生什么”的小心翼翼。

事实其实挺扎心。

2025年10月,俄罗斯汽车市场销量18.3万辆,同比下降8%,1-10月累计销量119万辆,降幅23%。

从数字上看,这是一个标准的滑坡现场。

外资车企大撤退,中国品牌趁机崛起,市场份额一度飙升至60%。

2025年俄罗斯车市情况,自主车企份额提升,整体市场变化分析-有驾

但别急着鼓掌,这场胜利,就像是冬夜里热水袋,温暖有余,持久不足。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梳理这一串数字和人事,最大的线索是——变量太多,没人能预测明天。

俄乌冲突像一只把市场搅烂的大手,把“国际大牌”拍出局,“本土品牌”临时顶上,空出的高端市场被中国车企分食。

多元出口模式铺开,本地化生产、KD组装、区域配件仓等招数齐上阵。

哪怕进口报废税暴涨,政策机关枪哒哒哒扫过一遍,大批中国车企还是用“肉身”把这条路踩出了车辙。

可别以为这是一场“降维打击”的爽剧。

在俄罗斯,“好日子”永远是带着刺儿的。

2024年10月,一纸文件把进口汽车报废税提高70%-85%,灰色渠道也被堵死,直接把很多中国车企的利润表拍成了心电图。

库存压力滚雪球似的砸下来,市场上新车卖不过二手车,厂商和经销商玩起了“谁能撑得住”的拉锯战。

经济衰退、卢布汇率震荡、基准利率21%、汽车贷款年化利率30%——这些数字合起来,比莫斯科的冬天还冷。

2025年俄罗斯车市情况,自主车企份额提升,整体市场变化分析-有驾

更幽默的,是法规总是能把人逼成段子手。

“本地化建厂”听起来光鲜,实际是走钢丝。

投了产,没准下一个政策就是“零元购”,上一波欧美车企的“经典操作”还挂在墙上,谁敢说自己不会是下一个被收编的故事主角?

政策风险和经济风险,哪一个都不是闹着玩的。

回到市场细节。

中国车企的应对方式相当“多生孩子好打架”。

品牌矩阵铺开,官方出口、平行出口、合资组装、绕道出海,几乎能想的都试了。

供应链本地化率冲上60%,极寒适应技术、“中心仓+移动服务车+授权修理点”三级服务网,售后覆盖率90%+。

看起来像是一场“技术适配+渠道下沉”的硬仗。

可惜,消费端并不配合。

2025年俄罗斯车市情况,自主车企份额提升,整体市场变化分析-有驾

面对通胀、汇率和高利率,购车需求被硬生生按住,新车市场火不起来,连新能源车也没能幸免——插混销量降23%,纯电动更是暴跌45%。

更“带感”的细节在品牌格局。

奇瑞多品牌上阵、长城哈弗和坦克横冲直撞、吉利两头下注,岚图、理想、极氪等新势力把新能源高端市场搂了个遍。

只是,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中国车在俄售价比国内贵得多,一不小心还被归到豪车税清单。

拉达靠低价本土化反杀,外资品牌虎视眈眈,谣言说“现代、丰田”要回归,买家观望情绪再起,局中人都想赌一把“明天会不会更便宜”。

对于中国车企来说,这不是简单的“输赢”问题。

出口量暴涨,实际销量却时有断崖,库存积压如山。

2025年1-10月,中国出口俄罗斯45万辆车,但自主品牌俄罗斯销量68.5万辆,库存终于略有消化。

这像极了刑侦剧里反复盘问的嫌疑人:你到底卖出去多少是真的需求,多少是库存压出来的数字?

供需错配,政策摇摆,车市的真相始终在变脸。

2025年俄罗斯车市情况,自主车企份额提升,整体市场变化分析-有驾

我得承认,做市场分析师有时候像做法医。

尸体摆在面前,死因五花八门,家属和舆论的声音都很大。

你得一刀刀划开,找出真凶。

俄罗斯车市现在的“死因”,无非是经济下行、政策高压、消费观望、渠道紧张,再加上一点国际舆论的佐料。

现象看起来热闹,骨子里却透着一种“谁都不确定明天会更好”的无力。

说到新能源车,难免让人想起“中产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有钱人还买新能源,纯电变成身份标配,可惜消费主力还是退回了二手燃油车。

新能源下滑最猛,插混、纯电都没逃过,这背后是整个经济对“新鲜事物”的顾虑和保守。

理想、极氪、问界们再有技术,也是“锦上添花”,真正的“雪中送炭”恐怕还得靠本土大户拉达的“白菜价”。

有人说,中国车企在俄罗斯的表现是一次行业出海的范本。

2025年俄罗斯车市情况,自主车企份额提升,整体市场变化分析-有驾

我更愿意用“高压测试场”来形容。

这里既能看到中国品牌的硬实力,也能照见体制与政策的天花板。

真正的赢家,从来不是短期的市场份额,而是能不能活着穿越周期、熬过下一个冬天。

当然,俄罗斯市场向来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外资、合资、本土、新势力,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能活下来。

可现实往往是,下一波政策改动、经济震荡就足以把棋局掀翻重来。

中国品牌的强势,是在对手撤离和政策窗口打开时的“及时雨”,但这雨能不能一直下,没人能打包票。

写到这里,我不妨自嘲一句:我们这些年天天盯着销量表、政策公告、品牌榜单,像极了剧场里盯着剧情反转的小观众。

台上的演员换了一拨又一拨,剧情永远是“开放、保护、冲突、再开放”,没有永远的赢家。

现在问题留给你:面对高风险、高不确定性,出海的中国车企到底该选择“快进快出”,还是“深耕细作”?

在俄罗斯这样一个政策、经济、文化全都不确定的市场,是押注短期收益,还是耐心等待结构变革?

或者说,这样的市场,所谓“胜利”究竟该怎样定义?

车还停在莫斯科的夜色里,司机手机亮了又灭。市场的答案,还在路上。你会怎么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