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国汽车市场每年都会有诞生一个“主题词”,时至2025年末,今年话题的主角可能要给到“合资”。为什么是合资?如日中天的自主品牌难道不配?开始盈利并且势头渐起的新势力也只是配角?
在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转型的过程当中,舆论的忽视让一众合资品牌看似成为了自主品牌发展的背景板,诚然,合资品牌在转型速度以及果断上面不如自主品牌与新造车势力,但是谁还不会改变呢?
2025年即将过去,又到了作为“年终总结性质”的广州车展,1085辆展车位列琶洲江畔,和之前几届车展一样,依旧是电动化与智能化唱主旋律,但不同的是,这届车展无论是场外的物料展示,还是聚光灯下的产品,都展示出了一个共性:合资反击的号角已然吹响。
“东风日产天籁搭载鸿蒙座舱,以12.99万起售价打破‘油车不智能’的偏见;广汽丰田铂智7融合华为座舱与小米生态,将合资智能门槛拉至15万级......”这些反击的攻势并不比自主品牌弱,一个个都是“干劲十足”,一副要把失去的市场份额全都夺回来的劲头。
如果说,这些反击是以某款产品为个体去冲锋,那么上汽大众这一合资劲旅则是列队布阵,以“油电智能平权”与“全能源形式”布局,构建了一套合资车企转型反攻的“范式样本”。
#从“电车特权”到“智能平权”#
所谓反击,就要抓住战局的关键去一击必胜,对于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智能化的下半场早已进入贴身肉搏,而且其已经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的重要因素,那么对于上汽大众来说,这就是发起反攻的起点。
在中国汽车市场的转型阶段,很多消费者被一些新造车的营销所“洗脑”,这其中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电车特权”的标签化,尤其以智能化为甚,各种舆论营销将智能化与新能源去强行绑定。
久而久之,就在市场中形成了一种“固有认知”:燃油车和智能就没关系,也没机会攀关系。这就导致市场忽略了燃油车用户对于智能化的需求。对于上汽大众而言,燃油车产品可以说是企业的销量基盘,基于大量实际消费者诉求的反馈,他们深知,要想拿下反击战的首场胜利,就必须要让自己的油车变强变聪明。
燃油和智能之间就不能划等号?当然不是,无非是一个查缺补漏做加法的事情,进而把公众认知当中的“特权”变为“平权”。上汽大众的“平权”战略,核心是打破“电动专属智能,燃油坚守机械”的行业割裂,用技术手段抹平差距,当然真要落地,难度也不小。
上汽大众可以说是行业内率先打破能源与智能化边界的合资品牌之一。
此前,其打造的途观L Pro、帕萨特 Pro和途昂 Pro组成了Pro家族,从诞生之初便以“油电同智”为核心目标,通过搭载更智能的架构、更强劲的车机芯片及更好用的辅助驾驶系统,打破“油车不智能”的认知。
今年8月份进入市场的全新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作为全球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技术的豪华燃油车,配备32个高性能传感器(含2颗激光雷达),实现城市道路自动变道与高速NOA领航。
与此同时,上汽大众在奥迪 E5 Sportback上,联合Momenta共同打造了行业首个“德系Driving DNA+端到端飞轮大模型”方案,全面覆盖城市、高速与泊车场景。。
此次广州车展当中,上汽大众在“油电平权”领域更进一步,大众品牌Pro家族将携帕萨特ePro,集体展示“油电同智”成果,让观众直观感受到燃油车、混动车与纯电车的智能体验并无代际差。
上汽奥迪携奥迪 E5 Sportback钦定性能quattro型、A5L Sportback旗舰型和旗舰智曜型,在油电双赛道发力,全面兑现“智能平权”。
再有ID. ERA新序列的出现,意味着产品将融合全域感知、多模态AI大模型,打造真正“懂你所需”、靠谱好用的智舱体验,实现“智舱新高度”;并且携手酷睿程、Momenta等顶尖伙伴,实现高阶驾驶辅助系统,树立行业“辅助驾驶新标杆”。
可以看到,在油电智能平权的基础上,上汽大众还在持续智能的生态布局,不管是和其他科技企业的携手共进,还是完善自身产品智能体系上,未来智能不再是上汽大众某个序列、某个产品的差异化特性,而是旗下品牌在进入智能化时代的共性。
#全能源布局,拒绝“押注式”转型#
如果说智能化是合资突围反攻的第一波冲锋,那么在多个能源形式领域的全面推进则是后续抢回阵地的持续进攻。
对于能源形式的转型这个问题,与其称之为“转型”,不如称其为更多需求下的精准覆盖。
我们不妨简单梳理一下国内市场主流能源形式变化的进程,最初很多车企押注纯电,但是受制于补能与焦虑的问题,纯电在部分场景的适应性没有完全展开;随后,混动、增程的出现才算是真正带动了新能源的爆发式增长,主要原因就是其长续航、不挑能源的属性能够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
在这种消费者需求更加多元的背景下,中国汽车市场的能源转型已经不仅仅是内燃机向电动化的单一过度,而是多能源技术类型的百花齐放,面对中国复杂市场,上汽大众拒绝“押注式”转型,而是遵循混动/增程、纯电、燃油格局规划,让产品型谱和技术路线愈发清晰:
首先,内燃机的基盘,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在油电同智的战略下,传统燃油车也得到了智能化的赋能,进而实现产品的价值升级,帕萨特Pro、途观L Pro、途昂 Pro通过智能座舱与智驾系统升级,助力燃油车市占率逆势增长。随着朗逸 Pro的加入,以及明年帕萨特 ePro的上市,Pro家族也不再局限于油车智能化,而是以“超聪明的油车+混动车家族”矩阵进入更广泛的市场。
而且对于上汽大众来说,能源技术的升级迭代也不仅仅局限在新能源上面,“机皇双子星”第五代EA888与EA211 EVO II发动机,在性能、可靠性两方面持续加码,更低的能耗、更强的动力输出,再加上历经25000小时台架测试与100万公里路试,为燃油车产品注入持续的生命力。
其次,纯电阵营,能效标杆与性能突破双线并行,ID家族当中的明星产品ID.3在夏季高温续航测试中斩获三榜第一,BMS电池管理系统实现能耗精准控制;面向豪华纯电市场的奥迪E5 Sportback以770公里续航与3.4秒破百性能,抢占智能纯电市场。
最后,混动赛道,增程与插混的精准卡位。前面我们提到了上汽大众在车展带来ID.ERA这样一个全新序列,除了智能化的攻坚之外,多能源布局也是这一序列的产品亮点。
按照规划,这一序列将全面进入纯电、混动、增程市场,首款9系车型将在明年落地,具体车型为“德系满级旗舰SUV”,基于EA211发动机开发的增程系统,以断代式领先的能效与可靠性加入到新能源的战局之中。
而且即将到来的2026年也是上汽大众在新能源领域的产品大年,其将上市7款全新新能源车型,包括3款插电混动、2款增程、2款纯电。
如果说之前的上汽大众在内燃机领域布局了国内最丰富的产品矩阵,那么如今的新能源时代,上汽大众也不遑多让,全能源形式的覆盖,意味着不留死角的能源转型,更重要的一点,这也是其面向合资新时代所喊出的坚定转型宣言。
#合资2.0时代的“融合哲学”#
在“油电智能平权”与“全能源形式”布局带来的成效,可以看作是上汽大众在合资2.0模式下的转型成果,其核心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也就是“融合”。
此前合资公司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要战略其实就是技术和产品的导入,至于本土化的调整,顶多就是在产品的设计等方面做出一些不同于全球市场的改动,之前的消费者是接受这一套的,毕竟市场可选择的产品少,且合资的品牌力与技术成果是市场上的金字招牌。
但是前几年中国汽车市场可以说是新能源与智能化新技术的诞生地,并且在消费需求上表现出足够强的差异化以及地域特征,此时外资对于本地需求的了解其实是不够深入的,尤其是获取需求的速度远不及国内车企,这也是为什么合资品牌在这一阶段节奏慢了许多。
那么上汽大众如今所做的,是“德国品质+中国智慧”的深度协同。
这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研发体系的重构。
新体系主打的就是“谁行,谁上!”,德方提供全球标准与底盘调校,中方主导智舱、辅助驾驶本土化开发,并且在提升团队自研能力的同时,和全球顶尖的电池、芯片、智能驾驶技术伙伴建立战略生态联盟,确保产品始终处于技术创新最前沿。
与此同时,科技朋友圈持续扩容,目前上汽大众已经与华为、Momenta、宁德时代、QQ音乐、火山引擎、高通、阿里云等10家头部企业达成深度合作,不同于简单的技术采购,而是联合定义产品,这样在技术融入深度、搭载速度等方面均能够更具优势。
这样的优势“融合”,其实就是目前的行业摇摆期当中,锚定品牌自身长期主义的发展方向。
一方面,拒绝技术路线的对立,不争什么技术是最优解,坚持燃油、纯电、混动三路并行,进而满足市场多元化发展。
另一方面,前瞻技术布局,在中国智能化产业领先之时,敢于放下自身身段,积极拥抱国内科技企业,更快的在市场落地产品。同时,保持上汽大众的优势品质基因,把握政策退坡的机遇,在消费者逐渐趋于理性化的当下,使安全、品质、保值率成为核心决策因素。
如果说之前的合资车企在转型阶段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偏科,那么现在上汽大众就是要通过短板的补强,让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六边形”存在。
# 合资转型,不是革命而是进化 #
借此次广州车展之际,上汽大众展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转型路径——不颠覆传统,而是赋能传统;不放弃燃油,而是升级燃油;不排斥合作,而是深化融合。
其全能源形式布局的本质,是在激进的电动化与保守的燃油守成之间,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平衡之道:用油电智能平权留住基盘用户,用全能源覆盖迎接多元未来。
此次上汽大众发布全新ID. ERA序列,其实背后的寓意就是上汽大众要在接下来一段时间所做之事的宣言:这不仅是上汽大众的“新纪元”,同时也是合资品牌反击的序幕,更是在未来淘汰赛中重构竞争规则的新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