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聚光灯#
2025年10月16日,央广网报道我国科学家在全固态金属锂电池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这一进展有望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推升至1000公里以上,标志着动力电池技术迈入全新发展阶段。
技术瓶颈:固-固界面接触难题
传统液态锂电池中,锂离子在液态电解质中自由移动,而全固态电池则采用固体电解质。这就像将原本在“乡间小路”上奔跑的锂离子,转移到“高速公路”行驶。然而,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硬度高、质地脆,而金属锂电极柔软如橡皮泥,两者接触时界面存在大量空隙,严重制约了电池的充放电效率。
三大创新突破核心技术壁垒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发团队创新性地引入碘离子作为界面调控剂。这些碘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能够精准定位到电极与电解质界面,引导锂离子自动填充微观缝隙,实现界面的完美贴合,显著提升了离子传输效率。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则开发出柔性聚合物骨架技术。通过在电解质中构建柔性支撑结构,使电池具备优异的机械性能,即使经历数万次弯折仍能保持结构完整。同时,该技术还通过引入功能分子,使电池储电能力提升86%。
清华大学研究团队采用含氟聚醚材料强化电解质,利用氟元素卓越的耐高压特性,在电极表面形成稳定的保护层。该项技术使电池顺利通过针刺测试和120℃高温环境测试,实现了安全性能的显著提升。
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变革
这些创新成果从界面优化、结构设计和材料革新三个维度,系统性地解决了固态电池产业化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的续航焦虑将得到根本性缓解,为绿色出行带来全新可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