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销量倚仗中国:这家美系车企,显然难以淡定了!
夜色笼罩着上海陆家嘴的摩天楼群。数字广告牌上流动的蓝色光晕映照在潮湿的沥青路面。03:05:34。这个时刻的中国汽车市场从未沉睡。
而太平洋彼岸的底特律。有人正盯着销售报表上那条陡峭的向下曲线。指尖无意识地敲击桌面。
2025年2月的最后一周。汽车行业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品爆发。整整十二个品牌在七天里发布了二十一款新车。这场面堪比春节联欢晚会。但真正让整个行业屏住呼吸的。是别克的出牌。
十款新车。包括全新车型与改款车型。全部采用一口价模式。君威25T超享版直接锚定10.69万元。
记住这个数字。二十年前。这款车的起步价是23.8万元。B级车的标杆。中产阶层的象征。如今的价格曲线。像一把锐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整个合资品牌的现状。
为什么是别克?为什么如此急迫?
数据会说话。2018年。别克在中国卖出106万辆。风光无限。2022年。这个数字跌至65万。2023年。媒体曝出的实际销量是51.8万辆。而今年。预测数据在40万区间徘徊。
暴跌。断崖式下滑。这不是缓慢的衰退。而是自由落体。
新能源战线呢?微蓝6全年4.42万辆。GL8 PHEV累计2.52万辆。E5是1.46万辆。E4只有可怜的930辆。全部新能源车型加起来。不足8.5万辆。甚至不及比亚迪一个月的零头。
但问题在于——整个合资阵营都在下滑。为什么偏偏别克显得如此焦虑?
答案藏在全球版图里。欧洲是大众、BBA的堡垒。日韩有丰田本田现代起亚固守。南美市场偏爱经济型车型。别克几乎没有存在感。就连它的母公司通用汽车。也在北美陷入苦战。雪佛兰和凯迪拉克自顾不暇。
2018年。《纽约时报》已经道破天机:别克本质上是一个中国品牌。那年它在美国卖出19.8万辆。在中国却是108万辆。70%以上的销量依赖中国市场。七年过去。这个比例不降反升。
没有退路了。真的。一点都没有。
昂科威在中国生产再返销美国。君越的设计完全由中国团队主导。甚至北美的别克展厅里。销售顾问会强调“这款车在中国非常畅销”。 ironic吧?一个美国品牌。需要借助中国的市场信誉来说服本国消费者。
那么问题来了:全面降价真的能挽救别克吗?
短期或许可以。清库存。回资金。保住市场份额。但长期呢?当君威卖到10万元区间。它要面对的对手不再是丰田本田。而是比亚迪秦PLUS、吉利星瑞、长安启源A07。这些对手能给消费者什么?600公里纯电续航。城市NOA智能驾驶。鸿蒙座舱。L2+级辅助驾驶。
别克能给什么?除了价格。还是价格。
更危险的是品牌认知的坍塌。当“美式豪华”变成“美式廉价”。再想回到过去就难了。消费者会形成思维定势:别克就应该便宜。它不再值得那个溢价。
这不是危言耸听。看看雪铁龙。看看现代。前车之鉴太多了。
别克真正的危机在于:它既没有彻底转身拥抱电动化。又失去了燃油时代的品牌光环。夹在两条赛道之间。左右为难。
但中国市场会给它多少时间?一年?两年?新势力们以季度为单位迭代产品。比亚迪每两个月就会推出一款改款车型。时间不在别克这边。
当然不是毫无希望。别克E5的底盘素质依然优秀。新一代智能座舱的流畅度可圈可点。只是这些亮点需要被更多人看见。需要更锐利的传播。需要更果断的战略转身。
降价是止痛药。但不能治愈疾病。真正的良方是:拿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重新定义品牌价值。找到在中国市场的第二个支点。
此刻。上海外滩的晨光初现。早班地铁载着第一批通勤者驶向城区。其中多少人正在考虑买车?他们会把别克列入清单吗?
答案。写在未来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