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MPV销量一出来,我第一反应就是,哎,这次变化挺大。平时大部分人都觉得,MPV就是家用的,别指望有多激烈的排名变动,结果没想到,今年突然翻个身。这一回租赁出了点新花样,奔驰、丰田、比亚迪这些牌子,还真不能掉以轻心。
我记得,刚好碰到个同行朋友,他在奔驰4S店打理销售。聊起最近的市场,他脸上露出一丝无奈,赛那都快成家族的标志了,怎么还能回来第一?我当时就想,哎,这还真得归功于它的可靠性和用户圈的口碑积淀。说实话,我没细想过,丰田为什么还能稳坐冠军。是不是因为它能够站得住供应链?品质是真的稳。你知道,那车的制造流程,像把多层牛排,层层选料、粗略压实,最后焙烤得很到位。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销量数据,估算一下,7310辆的冠军速率在这个级别挺难得,体感其实比数据还要轻盈一些(这段先按下不表)。我怀疑,赛那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因为它那套卖得快的流程:库存一到就能拼出销量,供应链反应敏捷,几乎没有卡壳。而比亚迪夏的前途让我有点失望,才1246辆,居然奔不上前10?这得从渠道和品牌认知说起。
对比一下,比亚迪夏虽然价格优势明显,但问题在哪?你看,它的供应链条是不是太抖动?比亚迪是自主新能源的佼佼者,但传统车型的线束、零件还是得依赖供应商。有段时间我在车展遇到个改装店老板,他说,比亚迪的零件确实便宜,但核心部件供应不稳定。我觉得这很像我们家装时,有料的瓷砖和便宜的瓷砖区别,便宜货积压一多,交付就散架。比亚迪夏去年还一度大热,现在反而销量滑下去了,不知道是不是渠道展开太慢。
说到渠道,我真觉得每次这个话题都热得不行——多出点新门店、多搞点优惠,这能快速拉盘,或者能不能在二手市场留点后劲?车的模型,像像生物链。车厂出品后,不只是供应到不同城市那么简单,后续的维护、配件、宣传也是一门学问。
我还真喜欢在朋友圈晒车,昨晚我朋友发来一句话:你看,别克GL8新能源为什么还能多卖点?其实我心里知道,不是单纯因为品牌强势,关键还在于它那老鲜香的渠道布局。别克在东部市区布置了不少老用户专区,还能借助买车送养车体验等促销点,让客户觉得买了车后还能放心用。这其实很像顾客在菜市场买菜,不光看价格,还看摊位的人情味。所以,对于MPV,粘性很大。
而魏牌高山能上到第六,起死回生?我倒认为还得归功于圈子的影响力。魏牌的用户基本都是60后、70后,一放车就喜欢那种稳。我还记得一位修理工说过:高山的故障率极低,修一次几百块,都修的快。这不光是品牌的口碑,还跟后续的供应链有关。那些零配件,要是货源稳定,车就能走得远。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之前还真没想过供应链会直接关系到一款车的续航能力——就像我们买电池,要是电池厂的原料供不应求,电池的售后、可靠性就会跟着打折。今天想起,像腾势D9这样走智能和豪华的组合路线,其实对零配件的依赖更高一点。它们是不是在设计阶段就得考虑供应稳定这事?市场上钱多事少,零件不缺的体验,是不是就值钱?我猜,也许比我想的还要复杂。
我还偷偷问了自己,是不是夏季天热——车内空调频繁使用,会影响销量?估算,夏天多用空调,每百公里能多耗掉0.5L燃料,整体看,一辆车行驶30万公里,大概要多花一千多块钱。这个成本其实不低啊。或者,是因为今年夏天车市震荡,大家心里晃得厉害,买车的热情就被挡了一部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怎么说呢?其实极氪009和库斯途这两个新锐也在不同角度抢戏。极氪009,纯电车,价格高,显得格局还得再扩大;而库斯途虽然在做家族化,但销量骗得不算太多。再说回来,销售和制作的背后,是不是还有心理战在起作用?品牌越老,消费者越相信它的稳定,也更愿意舍得投入。
我还得点个题:为什么很多人会在买家喜欢的车上,直接感受到驾驶惯的不同?这其实就是技术在笔尖上跳舞。就像我用手机拍夜景,有些摄影师说,是因为光圈和快门的感觉不同。车的调校也是一样,底盘、转向、刹车,都像那调色盘上的味道。我猜,厂家花心思想的,就是让驾驶变得舒服。不过这个舒服,还是得靠你自己慢慢体验。
我其实还挺烦躁的。市场变来变去,花了不少心思跟供应链打交道,却发现,最后还能不能买得到,心里也没谱。这年头,不管是买车还是买啥,心都悬着。
你有没有想过,下一次,突然的市场洗牌,会不会变得更快?说到这,我突然想起了一个疑问——实际上,有没有可能未来车的销量变得取决于它们的供应义务?某个品牌,供应链一断,销量立刻被按死?这听起来有点荒谬,但偏偏,很多事情就是这么逐渐变成惯的。
也许,下一辆车的选择,真不只是看它长得漂亮,还要看它后面的供应链保障——这个细节,你我都不太在意,但它其实可能决定了你买的那台车,能不能一直跑。我还得再琢磨下,也许我太多先入为主的偏见,不一定正确。
反正,做这个汽车观察者也挺有意思的。你说,下一次发现自己在车展上,仔细盯着那辆车的零配件代码,是不是也会觉得,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