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25年10月各造车新势力品牌年度销量目标KPI完成情况,零跑、小鹏、小米等完成情况堪忧,部分企业为达目标不得已采取非正常手段

截止2025年10月,各造车新势力品牌年度销量目标KPI完成情况,确定完成的有零跑、小鹏、小米三家。Chosen几家基本都算完成了,但这个完成,大部分都是靠拼命凑出来的。不用我多说,刚才翻了下笔记,零跑、小鹏、米哈游这些企业,虽然看似还算能勉强达标,但都走得很吃力。

为什么年初总喜欢定那些惊人的目标?我想,最大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媒体、投资人都在催着要有野心,你不定个大目标,说明你也不争气。再加上,企业领导也喜欢在市场上看起来牛逼一点,让满意,给自己壮胆。

截止2025年10月各造车新势力品牌年度销量目标KPI完成情况,零跑、小鹏、小米等完成情况堪忧,部分企业为达目标不得已采取非正常手段-有驾

但问题在于,有时候我们一算年度销量目标,就能明显看出个端倪。今年预期要卖20万辆,实际上半年只完成了10万。你说,这难不难?有些企业也试图用弹性来应付——广告做得多、促销也猛。但很多时候,核心问题在于车子卖得动吗?这个卖得动可不是简单的宣传能解决的事。

我认识的一位销售员曾经说过,车子卖得动,除了颜值,还得有用、够便宜。但在新势力里,价格和用户心里想的性价比其实不完全吻合。有一次我跟一个朋友聊,他就说,我觉得你们这些新车,虽然定位高端,但很多收车的购车客户,还是偏向看实实在在的用。这其实挺有趣的——没有想到,连普通用户都在观察,动力油耗、用料耐造比声势攻势更重要。

回到销量,很多企业在年初定完目标,实际上心里都没底。几家曾经亮眼的品牌,比如今年的数据不是太理想。这种情况下,硬拼销量变得很危险。大部分人会试图走走捷径。我猜测,一些企业甚至已经动用了一些非正常手段。

有些企业放大二手车市场的交易量,实际上是在用假象堆积数字。在一些典型的案例里,销售点会鼓励员工放低车价,快速成交一批准新车。这其实挺巧妙,表面上看,销量上升了,风头也过去了;实际上,车子是不是卖得真好多?我觉得未必(这段先按下不表)。

截止2025年10月各造车新势力品牌年度销量目标KPI完成情况,零跑、小鹏、小米等完成情况堪忧,部分企业为达目标不得已采取非正常手段-有驾

还有一种方法是刷单,用虚假订单来冲业绩。虽说都知道这样不光彩,企业也都明知道的,但没办法——只有冲了,才可能骗过KPI。这个其实和一些传统制造业为了达标,哄抬产量类似,估算下来,10万辆的产能确认可能只有6-8万辆实际上就是真正买单的。

至于新车市场的乱象,其实早就有常识了。部分企业大量收购二手车,然后贴上新车标签,卖得看似火爆,但实际没几辆车是真正产出市场的。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供应链的问题很明显。新势力的研发投入大,技术积累少。你不能奢望他们每年都推爆款。更不要说,供应链一旦出现点问题,压货、口罩、芯片难题就会变得像童话里的魔咒。

我记得去年同期,我还遇到一个修理工,他说:现在要想找个稳定零件供应,得花大力气。很多时候,供应端都在打价格战。供应链本质上,就是一场博弈。

说到这里,有个有趣的点。你会不会觉得,很多新势力,谈的最多的是概念与市场潜力,但真正卖车的这两年其实压力挺大。尤其当你发现,花费和成本,从研发到生产,都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截止2025年10月各造车新势力品牌年度销量目标KPI完成情况,零跑、小鹏、小米等完成情况堪忧,部分企业为达目标不得已采取非正常手段-有驾

我刚才翻了个照片,看到一堆零部件堆在仓库里,有的还没用掉,心想着,这个库存的成本是多少?粗心估算,可能每辆车的零部件成本增加了三四百美元(这是我自己随意猜测,一点都没做深度调研)。这还不算渠道成本、广告费,整体利润空间其实微乎其微。

企业也在试图走向成熟。有的企业多拉点网点,调结构,加快渠道铺开。但渠道的扩张也不能一蹴而就。毕竟,线下的展厅、售后、维修点,都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

这帮新造车企业的目标就像是在跑一场看不到终点的马拉松。有些品牌,仗着融资轮的有钱大棒,硬撑着想赶超特斯拉,结果可能是拼老命也难保完成率。

截止2025年10月各造车新势力品牌年度销量目标KPI完成情况,零跑、小鹏、小米等完成情况堪忧,部分企业为达目标不得已采取非正常手段-有驾

我还想到,有个朋友刚买了台不算太贵的新能源车,他就说,买车时销售故意忽悠我,说充电快、省油、保值率高。后面我自己查了下,估算情况下,这车的百公里成本大概在2.5元左右,保值率可能只有估计的80%。这不是爆炸的好消息,但也没有想象得那么差。问题在于,很多买家根本不懂这些,只觉得未来的技术就是牛,但实际用车体验,跟宣传还有差距。

说到这里,不禁让人问:这些企业,到底什么时候能跑出点真材实料?还是说,拼销量还是死马当活马医——打算用销售数据遮掩其他问题?我都说不清楚。

我那天还碰到个销售,两句话说:‘今年的目标就像个魔咒,要么拼出去,要么被逼着用点小手段。’我心里暗笑,真是。有时候觉得,企业达标的真正意义,比我们想像中复杂得多。

(这段先按下不表)问到我,觉得这些非正常手段能持续多久?我不太敢确定。毕竟,资源、监管、声誉,这些都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截止2025年10月各造车新势力品牌年度销量目标KPI完成情况,零跑、小鹏、小米等完成情况堪忧,部分企业为达目标不得已采取非正常手段-有驾

留个悬念。你觉得,现在的销量水分大不大?我们身边,真正买车的人数又被割裂到哪一步?这绝对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希望有人能给出个更扎实点的解决方案吧。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