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掀桌子了:给十几万的买菜车,硬塞三百匹马力

讲真,每次看到工信部的新车申报图,都感觉像是在拆盲盒,只不过开出来的不一定是惊喜,也可能是惊吓。这次比亚迪新款元PLUS的图一出来,我第一反应是,王传福老师这是又开窍了,还是又颠了?

表面上看,平平无奇。外观微调,充电口从前翼子板挪到了后轮上方,属于那种设计师为了证明自己上班了的常规操作。但真正的暴击,藏在动力那一栏——230kW单电机。

230kW,换算一下,三百多匹马力。

放在一台叫“元PLUS”的紧凑级家用SUV上。

这是什么概念?这是你妈让你去楼下打瓶酱油,结果你开回来一辆哥斯拉。这是典型的“不务正业”,是把一台买菜车的用途,强行拔高到了星际穿越的高度。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看着这个数字,脑子里第一反应不是“哇塞好快”,而是“这车的前轮是不是有自己的想法?”。三百多匹马力的前驱车,一脚电门下去,扭矩转向能直接带你去隔壁车道跟大货车司机进行友好交流,这已经不是驾驶了,这是在驯兽。

车企的发布会现在都像修仙小说发布会。以前大家比的是谁的电池大,谁的续航长,这叫筑基期,大家还在老老实实打基础。后来开始卷智能座舱,卷屏幕数量,卷语音助手能不能给你唱rap,这叫金丹期,开始整点花里胡哨的法宝。现在好了,不装了,摊牌了,直接进入元婴期大乱斗。我不管你用户用不用得上,我不管你轮胎抓不抓得住地,我就是要用一个离谱的参数,直接把你拍死在沙滩上。

如果说之前的市场竞争是大家在一个餐厅里抢蛋糕吃,小米是直接把最大那块蛋糕端走了。那现在比亚迪给元PLUS搞上230kW电机,这行为就等于,直接把餐厅的煤气罐给拧开了。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最好的进攻,就是让所有人都陷入恐慌。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这种掀桌子式的竞争法则,真的让人看得心态爆炸。

我甚至能脑补出比亚迪内部的产品评审会。产品经理A站起来说:“根据我们的用户调研,元PLUS的车主普遍反映,希望储物空间能再大一点,后排座椅能再舒服一点。”大家纷纷点头。这时候,一个刚毕业的工程师,戴着黑框眼镜,眼神里闪烁着二次元的光芒,默默举手说:“我觉得,我们的用户,缺的是在早高峰红绿灯起步时,能把旁边卡宴秒掉的快感。”

空气瞬间凝固。

几秒后,会议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领导激动地拍着桌子:“悟了!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用户要的不是车,是圣剑!是能让他们在平凡生活里偶尔能开一下‘EX-calibur’的权力!加大,加大,必须加大!”

于是,一台本来定位是“老婆开心、孩子满意”的家庭用车,就这样被注入了“干翻一切”的狂暴基因。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刻的反技术崇拜。什么自动驾驶,什么智能座舱,讲真,在绝对的动力面前,都显得有点苍白。你说你的车能自己停车,能识别红绿灯,很牛逼。但能快过我吗?不能。你说你的车机能打游戏,能K歌,很酷炫。但能在3秒内让我从这条街消失吗?不能。你看,逻辑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比亚迪掀桌子了:给十几万的买菜车,硬塞三百匹马力-有驾
比亚迪掀桌子了:给十几万的买菜车,硬塞三百匹马力-有驾
比亚迪掀桌子了:给十几万的买菜车,硬塞三百匹马力-有驾

这就像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不在于激光雷达和算法,而在于中国的“老头乐”。你用几百亿美金训练出来的AI,在一个不打转向灯、随心所欲变道、随时可能急刹的老大爷面前,可能瞬间就CPU过载直接宕机。只要大爷躺得快,你的技术光环就碎得快。比亚迪现在就是那个“老大爷”,它不跟你玩那些虚的,它直接用最原始、最野蛮的动力数据,来解构你所有关于“高端”和“科技”的叙事。就问你怕不怕?

比亚迪掀桌子了:给十几万的买菜车,硬塞三百匹马力-有驾

我真TMD受够这种参数轰炸了!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做法非常有效。因为大部分消费者,尤其是第一次买车的年轻消费者,他们可能不懂什么是扭矩转向,什么是簧下质量,但他们一定看得懂马力数字。312匹,就是比150匹牛逼。这个认知过程,简单到不需要动脑子。这是一种直给的、民粹的、甚至有点耍流氓的沟通方式。它精准地打击了人性中最原始的攀比欲。

写到这我突然觉得,把一台买菜车比作修仙渡劫,可能多少沾点离谱。但你仔细想想,这不比车企PPT里的‘赋能’、‘闭环’、‘生态化反’好懂多了?

而且,比亚迪这一手,直接把同行架在火上烤。你看,我一个十几万的元PLUS都三百多匹马力了,你那些卖二十几万、三十几万的“性能车”,你好意思只给个两百来匹吗?你但凡给少了,消费者就会在论坛里问:“为什么它比元PLUS贵一倍,还比元PLUS慢?”这个问题,能让所有车企的公关团队哭晕在厕所。

比亚迪掀桌子了:给十几万的买菜车,硬塞三百匹马力-有驾

这已经不是产品力的问题了,这是定价权和话语权的争夺。通过在一个意想不到的车型上,塞进一个完全过剩的“单身狗反应堆”,比亚迪实际上是在重塑市场的价值锚点。它让“高性能”这个标签,变得前所未有的廉价,甚至有点烂大街。同行看了也得傻,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那么,回到这台车本身,真正最有用的升级是什么?是那个从前翼子板挪到后面的充电口。

为什么?

因为我真的开过充电口在前方的电车,每次在狭窄的停车位倒车入库,都要小心翼翼,生怕把充电口盖给蹭了。而且停好车后,充电枪要从车头绕过来,线拖在地上,有时候还容易绊到人。现在挪到后面,倒车入库停好,充电枪就在旁边,干净利落。这才是真正的用户洞察。

所以你看,车企们花了99%的精力,去卷那些用户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几次的极限性能,去表演一场“天下第一武道会”。但真正能提升用户日常体验的,往往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甚至有点可笑的小改动。

这才是这个行业最荒诞,也最真实的地方。最终决定你买不买的,可能不是那狂暴的230kW,而是那个能让你在停车后,优雅地插上充电枪,而不用担心绊倒隔壁出来遛弯的王大爷的从容。

其他的,都是虚的,都是表演。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