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坐不住了,吉利变“黄埔军校”,为对手狂送人才

最近汽车圈里有件大事儿,让不少人都挺感慨的。

吉利汽车的老总李书福,在一次公开活动上说了句心里话,他说现在很多新冒出来的造车品牌,基本上都是靠着挖我们吉利的人才才发展起来的。

这话一说出来,立刻就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有的人觉得李总这是在抱怨,心里有委屈;也有的人觉得,这恰恰说明了吉利厉害,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人才,这是一种自豪。

李书福坐不住了,吉利变“黄埔军校”,为对手狂送人才-有驾

那么,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

吉利真的成了汽车行业的“人才培训基地”了吗?

这背后又反映了咱们国家汽车行业哪些正在发生的变化呢?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李书福董事长的这番话,还真不是随口说说。

咱们要是仔细看看现在那些风头正劲的造车新势力,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它们的核心团队里,确实有很多人的简历上都写着“曾在吉利工作”。

这可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

比如说,前些年很火的威马汽车,它的创始人沈晖,之前就是在吉利担任副总裁的大人物,当年吉利收购沃尔沃那个轰动全球的大案子,他就是主要的操盘手之一,可以说是在吉利身经百战的核心高管。

再比如现在卖得不错的哪吒汽车,它的联合创始人和CEO胡峥楠,更是吉利一手培养出来的技术领军人物,他之前是吉利研究院的院长,手底下管着成千上万的研发工程师,是吉利整个技术体系的顶梁柱。

更让人津津乐道的,可能就是小米汽车了。

雷军先生决定造车,那可是下了大决心的,招揽人才也是不遗余力。

他们看中了吉利研究院里负责智能驾驶的团队,据说直接就把整个团队的核心骨干都给请了过去。

李书福坐不住了,吉利变“黄埔军校”,为对手狂送人才-有驾

这已经不是简单地挖一两个人了,而是把一个成建制的、有战斗力的队伍给整体“搬”走了。

除了这些,像小鹏汽车,虽然创始人不是吉利出来的,但它在发展初期,负责车辆底盘调校和研发的关键工程师团队,也有很多都是从吉利过去的。

有个在吉利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员工,在网上分享过一个亲身经历。

他说有一次他们部门组织聚餐,一桌子12个人,结果聊着聊着发现,其中有8个人都已经不在吉利了,全都跳槽去了各种新的造车公司,而且现在个个都是技术骨干或者小领导。

大家还开玩笑说,这哪是部门聚餐啊,这简直就是“吉利校友会”在新势力公司开的线下分会。

从这些实实在在的例子就能看出来,李书福董事长的感慨,确实是源于现实。

吉利在过去这些年里,实实在在地为整个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那么,为什么偏偏是吉利,能培养出这么多被各大公司争抢的人才呢?

这就得说到吉利多年来一个很重要的坚持,那就是自己办教育、自己培养人。

早在二十多年前,当咱们国家的汽车工业还在摸索阶段的时候,李书福就做了一个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有点“不务正业”的决定——投入巨资创办学校。

从北京吉利学院,到后来的三亚学院,还有各种职业技术学院,吉利前前后后办了十几所院校,投入的资金据说超过了一百亿元。

这些学校培养了超过二十万名毕业生,而这些毕业生里,又有大约八成的人,最终都进入了汽车行业或者相关的产业链工作。

李书福坐不住了,吉利变“黄埔军校”,为对手狂送人才-有驾

这个布局在当时可能不被理解,但现在回过头看,就显得非常有远见了。

当别的汽车公司还在为找不到合适的工程师而发愁时,吉利已经建立起了一套从技术工人到研发工程师,再到管理人员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这个体系就像一个源源不断的蓄水池,不仅满足了吉利自身飞速发展的需要,也无意中为整个中国汽车行业储备了大量的人才。

这些在吉利体系里成长起来的人,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基础扎实,他们知道一辆汽车从设计图纸到最终下线,需要经历哪些复杂的流程,懂得制造业的规律,也尊重工程的严谨性。

这种扎实的“造车”基本功,对于那些从互联网等领域跨界进入汽车行业的新公司来说,是最宝贵也最稀缺的资源。

所以,当这些新公司拿到大笔投资,想要尽快把产品推向市场时,最快捷的办法就是到吉利这样成熟的汽车企业里去“请”人。

久而久之,吉利“汽车界黄埔军校”的名声也就不胫而走。

当然,培养了人才,却留不住,这又是另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为什么吉利的人才容易被挖走呢?

其实原因也很现实。

一位网友的评论说得很到位:“在传统的大公司里,讲究论资排辈,一个年轻人可能辛辛苦苦干上十年,也未必能有很好的晋升机会。但是新公司不一样,它们急需用人,可以直接给你一个团队让你带,工资给你翻倍,甚至还给你公司的股份,未来公司上市了可能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样的条件摆在面前,换成谁都会心动。”

这话确实说到了点子上。

李书福坐不住了,吉利变“黄埔军校”,为对手狂送人才-有驾

在吉利这样规模庞大、体系成熟的公司里,职业发展的路径相对固定,机会有限。

而那些新成立的公司,就像一张白纸,充满了各种可能性。

它们愿意用更高的职位、更优厚的待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来吸引那些有能力、有野心的人才。

一个在吉利可能只是个项目经理的人,跳槽到新公司,可能直接就成了部门总监。

这种职业上的快速提升和经济上的巨大回报,对于很多人来说,确实是难以抗拒的诱惑。

这种人才的流失,也确实对吉利的经营造成了一些影响。

比如吉利旗下的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极氪,从它的财务报告里就能看到,一方面是研发费用在大幅增加,说明公司在努力跟上智能化的浪潮;但另一方面,利润却出现了下滑。

在和投资人开会的时候,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公司要怎么应对核心人才流失的问题。

这说明,外界已经把人才的稳定性,看作是衡量一个公司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

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虽然人才流失带来了挑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恰恰证明了吉利的实力和行业地位。

就像世界顶级的科技公司微软、谷歌一样,它们也为整个行业培养了无数的创业者和技术专家,但这并没有影响它们自身的强大,反而让它们成为了行业公认的“人才摇篮”。

李书福坐不住了,吉利变“黄埔军校”,为对手狂送人才-有驾

一个公司如果连被别人挖墙脚的价值都没有,那才是真正需要担心的。

更有意思的是,最近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那就是一些当初跳槽出去的人才,又开始选择回到吉利工作了。

有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就分享了他的心路历程,他说:“在吉利工作,我学会了怎么造一辆安全、可靠的好车;后来去了新公司,我学会了怎么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怎么让车变得更智能、更好玩。但是,新公司虽然想法很多,但很多宏伟的蓝图很难真正实现,公司发展也不太稳定。回过头再看吉利,发现它家大业大,在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决心反而更坚定,投入也更持续和稳定。”

这位工程师的话,其实说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

新公司给了人才仰望星空的机会,而像吉利这样的传统大厂,则提供了脚踏实地的平台。

造车终究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和深厚积累的产业,不是靠几个新奇的点子就能成功的。

李书福董事长在二十多年前曾说过一句很朴实的话,他说“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

这句话在当时被很多人笑话,觉得太简单了。

但现在看来,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

“四个轮子”代表的是车辆的底盘、动力、安全这些最基础的硬件和工程能力,这是造车的根本,必须扎扎实实做好。

而“两个沙发”则代表着乘坐的舒适性、智能化的体验,这是在新时代吸引消费者的关键。

那些出去闯荡过又回来的人才,他们既懂得了“四个轮子”的重要性,又带回了关于“两个沙发”的全新思考,他们将成为吉利未来发展最宝贵的财富。

总的来说,吉利成为“人才基地”这件事,对李书福董事长和吉利公司来说,既是一种甜蜜的烦恼,也是一种光荣的责任。

对于整个中国汽车行业而言,这种人才的正常流动,其实是一件大好事。

它就像活水一样,促进了不同企业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技术交流,让传统车企学到了新的互联网思维,也让新势力补上了制造业的短板,最终会推动整个行业的共同进步和繁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