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程师开始“两班倒”,中国汽车还跑得动吗?
就在上个月,一张名为“D项目两班倒实施方案评审推进会”的内部邮件截图在各大社交平台疯传。某车企试图在CAE仿真、路试、碰撞、数据校准等研发环节推行夜班制,硬生生要把传统需要20个月以上的整车研发流程压缩到12个月内。消息一出,工程师们全体“破防”,岚图汽车总裁卢放更是直接发文回怼:“造车不是跑百米,是翻山越野的马拉松!”
一边是产线工人早已习惯的“两班倒”如今蔓延到研发部门,一边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节节攀升的捷报频传。在这场看似风光无限的产业狂欢背后,我们是否该停下来问问:这样拼命奔跑的汽车产业,真的能持续领先吗?
速度与质量的生死博弈
根据J.D. Power发布的2025中国新能源汽车新车质量研究,行业整体质量问题数已达226个PP100,较2024年增加了16个PP100。更令人担忧的是,信息娱乐系统问题仍然是抱怨最多的类别,而配置/操控系统/仪表板类问题抱怨数增加最多。这些数据赤裸裸地揭示了一个事实——在智能化高速发展的同时,车企对基础功能的质量管控正在“失焦”。
一位刚离职的汽车工程师坦言:“现状是几乎没有‘下班时间’,24小时待命。白天要开各种协调会、对接需求,晚上还要回复团队的技术问题、处理测试车突发状况。”如果强制执行“两班倒”,他苦笑着说:“可能真的要‘出人命’。”
“两班倒”背后的产业焦虑
为什么车企如此急于压缩研发周期?答案藏在当前汽车产业的白热化竞争中。
2025年,L2+级别车型销量预计将从100万辆增长至1000万辆,渗透率从14%提升至30%。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机遇,车企不得不加快研发速度,以免错失窗口期。然而,完全自研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从底层算法到硬件适配全链路攻关,周期长、风险高。
于是,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与成熟的智驾供应商深度合作。正如易航智能创始人陈禹行所言:“在当前形势下,兼顾技术、成本与效率的最优选择是OEM与智能驾驶公司联合开发。”
但这种合作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供应商合作多停留在“交钥匙工程”,而联合开发则需要技术路线规划、产品定义、数据共享等深度协同。
人才流失的隐忧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行业核心研发岗位流动率已超过25%。这个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工程师们不堪重负的工作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汽车工程师离职的首要原因居然是“工作强度”,而不是“薪资”。这对于一个受教育程度高、专业性强、“服从性”相对较强的群体来说,是非常罕见的。
汽车工程师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深度”和“项目经验”,两者均需要相当多的时间沉淀。只有完整跟进一个车型从研发到量产的全流程,才能理解各环节的衔接逻辑。频繁跳槽往往只能接触项目片段,难以形成系统的技术认知。当资深工程师不断流失,中国汽车的“智造”升级又靠什么来支撑?
回归制造业的本质
苗圩委员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把新能源汽车比作体育比赛的上半场,智能网联汽车则来到比赛的下半场。我们在上半场已经取得一定优势,但最终决定比赛胜负还要看下半场的表现。”
在新能源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即将退出之际,市场将逐渐回归理性,竞争秩序将不断优化。唯有将“质量”二字置于“速度”之前,我们才能从表面的“遥遥领先”走向真正的全面领先。
回头看今天的热搜,英国海边出现巨型海怪、韩国600年前沉船出土大量汉字木简等话题占据榜首,似乎没有人关心中国汽车产业的人才困境与发展隐忧。但当明天的太阳升起,又有无数工程师要走进实验室和办公室,继续为“中国智造”挥洒汗水。
决定终点的不是一时的喧嚣,而是长久的技术积淀与品质保障。中国汽车产业,是时候从“拼命跑”转向“跑得稳”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