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混车型月销再破2万台,续航突破2000公里、价格亲民成制胜关键,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抢占新能源高地

乘联会最新的数据说,新能源乘用车的零售渗透率已经达到了55.2%(体感,有点样本限制),也就是说,差不多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的。这个数字让我一直觉得插混车挺有戏的,毕竟真正解决了很多人的实际需求。

前几天和一个4S店的销售聊,他说,现在买车的顾客里,纯电怕续航,油车也想省钱,插混正好能兼顾这两头。话虽简单,却道出了市场端的微妙平衡。其实我也遇到过一个朋友,买了宋Pro DM-i,开了半年,告诉我:真心没怨言,尤其长途没充电桩的时候特别踏实。可能我之前有点太看重纯电的风头,以为插混只是过渡产品,结果发现不少人是真用得顺手。

插混车型月销再破2万台,续航突破2000公里、价格亲民成制胜关键,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抢占新能源高地-有驾

插混车型月销量破2万台,好几款自主品牌的产品都有亮眼表现。比如说,比亚迪秦PLUS DM-i单月零售约2.6万辆,续航超过2055公里(厂商标称,实际体感可能略低),一车能跑两个多千公里,这对普通消费者来说确实够打动人。

不过说到续航,这里头还得留个白——续航2000公里的靠的是满电满油加起来的复合数据,单靠电池续航远没有这么高。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把这续航数看成一个大油箱和电池的合体,其实就像上班背了两个包,一个装电,一个装油,走多远不愁。但有多少人真跑到2000公里不加油或不充电?这个我没细想过。

价格是另一个重要因素。插混主流车型在8万到18万这个区间,覆盖了大部分中产阶级买家的预算。和同价燃油车比,插混的实操差别很明显:同样价格可能多了智能驾驶辅助、底盘调校更舒服,动力响应也更线性。拿宋Pro DM-i和市场同价位燃油SUV比,后者起步慢,加速度不连贯,开起来就像推着个大骨头,插混反而更顺溜。

插混车型月销再破2万台,续航突破2000公里、价格亲民成制胜关键,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抢占新能源高地-有驾

供应链这块,我觉得像是做饭时备了两个锅灶,一个电磁炉一个煤气灶。纯电车就盯死了电池这一口,但插混多了发动机和油路这几口锅,采购和配件复杂不少。不过比亚迪、吉利等厂商的供应链体系完善,能把这些锅灶同时热起来,保障车型稳定供货和维修,有点像他们家里厨具样样齐全,不怕临时换手艺,所以市场供应不太容易短缺。换个角度想,也怪不得他们能这么快占市场。

说到这,我刚才翻了下相册,才发现2019年我拍过一张秦PLUS DM-i的车机界面,UI设计很简洁,更新到现在多了自动泊车、混合动力能量回收提示,体现了插混车研发确实在快速迭代,不光是动力本身,还包括智能化配置的提升。

当时我还简单计算过,就算平均每公里油耗只比纯电高一点,长期下来,养车成本其实比传统燃油车低不少。粗略心算,估算纯电车综合成本约每公里0.7元,插混多了点油耗,但充电和加油灵活,百公里综合成本在0.6到0.8之间(体感),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差别不算大,甚至还能省点钱。

插混车型月销再破2万台,续航突破2000公里、价格亲民成制胜关键,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抢占新能源高地-有驾

有意思的是,插混车在中国北方冬天表现尤为稳当。别忘了低温对纯电池影响确实大,电动车冬天续航掉得有时让人崩溃。但插混额外的发动机就像冬天披上了厚外套,哪怕电池冻得差点动弹,油机能顶着,保证性能稳定。这真是让冬季用户心里踏实不少。

某个供货商曾半开玩笑跟我说,插混的混合两个动力源就像开了两条保险杠,坏一条还能跑,不像纯电车哪怕电池掉链子,整辆车都尴尬。说得也不是完全没道理,但这其实也加重了维修和保养复杂度,买插混是不是得更有耐心?这点真得评估清楚。

我之前对插混的想法有点大,觉得纯电才是插混是交替产品。但深入了解后发现,这东西不像一脚踢掉的过渡,而是新时代的折衷方案,尤其当公共充电设施还没满铺全国时,插混恰恰稳住了市场需求,这段先按下不表。

插混车型月销再破2万台,续航突破2000公里、价格亲民成制胜关键,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抢占新能源高地-有驾

到底有多少消费者真心倾向插混而非纯电?这我心里也没数,是不是大家其实更看重价格?还是续航的心理安全感?又或者充电便利被拿来作托词?你怎么看呢?

总感觉插混车市场还有另一条隐形赛道,比如海外市场,开发成熟度、政策导向大不同,会不会成为全球车企的秘密武器?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想不出确切数据支持,只能留个疑问。

最后说个小细节,前天充电站碰见一位开奇瑞风云A9L PHEV的车主,聊了几句,他突然感慨说:插混车就是让我丢掉了续航焦虑,真的舒服。这句话虽简单,却让我觉得这类车市场的扩张并没有那么浮夸,背后是用户对无忧的渴望在驱动。

插混车型月销再破2万台,续航突破2000公里、价格亲民成制胜关键,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抢占新能源高地-有驾

那么你呢?你会选插混还是纯电,还是纯油?跑不跑长途?这些选择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也更日常。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