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款轩逸换脸归来,还能俘获年轻人吗?

轩逸又“整容”了?前脸焕新,可1.6L+135马力[工信部数据],真能打动年轻人吗?

当A级轿车市场被新能源、智能座舱、高阶智驾轮番轰炸时,轩逸却选择用一次“小动刀”式的中期改款宣告回归。工信部最新申报信息显示,新款轩逸已完成申报,前脸与尾灯细节焕然一新,轮毂也换上了更具动感的全新样式,但车身长宽高依旧维持在4641×1815×1450mm,轴距2712mm,未作调整[工信部数据]。这台常年霸榜乘联会轿车销量TOP3的“国民家轿”,似乎正试图用最熟悉的配方,应对最陌生的战场。可问题是,当95后、00后成为购车主力,他们还会为“省油、舒适、大空间”这老三样买单吗?

从设计语言来看,新款轩逸的改动堪称“精准微调”。前脸换装了更扁平、更具横向延展感的V-Motion格栅,内部中网纹理也由横幅式改为更具立体感的星钻式布局,配合重新勾勒的LED前大灯轮廓,视觉重心更低,攻击性比现款柔和的“大脸”造型提升不少。尾部最显著的变化在于尾灯,内部灯腔结构升级为C字形光带,点亮后辨识度更高,与前脸形成呼应。轮毂样式也更新为双色五辐刀锋设计,运动气息悄然渗透。这些改动虽未颠覆整体轮廓,却让这台本就偏家用的轿车多了几分年轻化气息,仿佛一位习惯穿衬衫的父亲,终于换上了修身款。

新款轩逸换脸归来,还能俘获年轻人吗?-有驾

然而,外观的“整容”再成功,也掩盖不了动力系统“原地踏步”的现实。新款轩逸继续搭载那台代号为MR16的1.6L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功率135马力,峰值扭矩159牛·米,匹配CVT无级变速箱,工信部综合油耗申报值为5.3L/100km[工信部数据]。这套动力总成自2019年第四代轩逸上市以来便未有更新,平顺、省油、故障率低是它的标签,但“佛系”也是无法回避的评价。对比同级竞品,大众朗逸1.5L Evo发动机虽同为自吸,但热效率更高,油耗低至5.1L/100km[中汽研测试];丰田卡罗拉则提供1.5L三缸、1.2T涡轮增压及1.8L混动多套动力,尤其1.8L混动版本,综合油耗仅4.0L/100km,且动力响应更敏捷[工信部数据]。轩逸的坚守,在电动化浪潮下显得愈发孤独。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用户需求的结构性转变。过去,轩逸的成功建立在对家庭用户痛点的精准拿捏上:后排空间宽敞,得益于2712mm的轴距,腿部空间堪比B级车,配合日产“大沙发”基因的Multi-Layer人体工学座椅,长途乘坐舒适性有口皆碑。但如今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工具属性”。他们要的是驾驶参与感、智能交互体验和个性表达。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A级轿车市场中,配备L2级辅助驾驶的新车渗透率已达38%,而轩逸即便在顶配车型上,ProPILOT超智驾系统也仅支持全速域自适应巡航和车道居中,缺乏自动变道、交通标识识别等进阶功能[中汽研智能驾驶测评报告]。其8英寸中控屏+机械仪表的组合,在比亚迪秦PLUS、吉利星瑞等搭载12.3英寸以上大屏、高通8155芯片的对手面前,显得寒酸。

空间依旧是轩逸的王牌。实测显示,身高178cm的体验者坐进前排,头部空间约一拳两指;移至后排,腿部空间超过两拳,中央地台几乎全平,三人并坐也不会过分拥挤。后备厢容积为510L,可轻松容纳三个20寸登机箱,日常家用绰绰有余[专业媒体实测数据]。相比之下,卡罗拉轴距2700mm,后排腿部空间约一拳四指,略逊一筹;朗逸虽轴距达2688mm,但后排地台凸起明显,中间乘客舒适性打折。轩逸的“移动大沙发”定位,在家庭场景中依然无出其右。

新款轩逸换脸归来,还能俘获年轻人吗?-有驾

但舒适性优势能否转化为年轻市场的竞争力?恐怕要打个问号。年轻人更关注的是“第一脚油门”的感受。轩逸的1.6L+CVT组合,初段调校偏重平顺,油门响应柔和,急加速时发动机噪音明显,推背感稀薄。而本田思域的1.5T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182马力,零百加速仅7.7秒,动力储备和驾驶乐趣远非轩逸可比[专业媒体0-100km/h测试]。即便是主打家用的比亚迪秦PLUS DM-i,凭借电机加持,零百加速7.3秒,馈电油耗也仅3.8L/100km,兼具性能与经济性[中汽研能耗测试]。轩逸的“佛系”动力,在强调“快人一步”的年轻圈层中,容易被贴上“慢半拍”的标签。

智能化方面,新款轩逸预计将继续搭载Nissan Connect超智联2.0系统,支持CarPlay、CarLife手机互联,语音识别控制空调、导航等功能。但系统流畅度、自然语义理解能力与新势力车型差距明显。以小鹏P5为例,其Xmart OS系统支持全场景语音2.0,可实现连续对话、可见即可说、车外语音控制,智能化体验降维打击[小鹏汽车官方技术白皮书]。轩逸的车机更像一个“功能机”,满足基础需求,却难言惊喜。在Z世代“手机即生活”的使用习惯下,这种割裂感尤为突出。

安全配置上,轩逸全系标配6安全气囊、VDC车辆动态控制系统、TCS牵引力控制等,高配车型提供IEB预碰撞智能刹车、LDW车道偏离预警等主动安全功能。在C-NCAP 2021版规则下,现款轩逸获得五星安全评级,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可变形移动壁障侧面碰撞等项目得分率均超85%[C-NCAP官网]。但对比同样获得五星的广汽丰田雷凌,后者在行人保护和主动安全加分项上表现更优,尤其是PCS预碰撞系统对夜间行人识别率更高[中保研安全测评对比报告]。轩逸的安全体系扎实,但缺乏亮点技术支撑。

新款轩逸换脸归来,还能俘获年轻人吗?-有驾

市场环境也在倒逼轩逸变革。2024年1-8月,A级轿车销量前十中,新能源车型已占据六席,比亚迪秦、海豚、AION S等凭借低使用成本和科技配置强势上位[乘联会销量数据]。传统燃油车份额持续萎缩,轩逸虽仍以月均3万辆左右的成绩稳居前三,但同比下滑8.7%,增长乏力[中汽协数据]。消费者不再单纯比拼空间油耗,而是综合考量智能化、动力形式与品牌调性。东风日产若只靠“小改款”维持热度,无异于温水煮青蛙。

那么,新款轩逸还有机会吗?答案或许藏在“精准定位”四字中。它从不试图成为运动轿跑或科技旗舰,而是专注打磨“家用舒适”这一核心价值。对于预算10-15万、注重可靠性和乘坐体验的年轻小家庭而言,轩逸依然是稳妥之选。其保养成本低至单次300元左右,三年用车成本比同级德系车低约15%[汽车之家用车成本报告]。保值率方面,轩逸三年保值率高达68.5%,位居紧凑型轿车前列[精真估二手车数据],转手时更保值。

新款轩逸换脸归来,还能俘获年轻人吗?-有驾

但“收割”年轻人的心,不能只靠情怀和惯性。东风日产或许该思考:能否为轩逸e-POWER混动版本下放至13万区间?能否在下一代车型上引入高通8155芯片与更先进的智驾系统?又或者,打造一款基于轩逸平台但风格更运动的“轩逸·潮”特别版?当卡罗拉推出GR Sport运动套件版,思域推出HATCHBACK掀背车型时,轩逸的“舒适”标签需要注入新内涵。改款只是续命,变革才是重生。这一次的“整容”,或许能让轩逸再战两年,但真正的考验,留给了下一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