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车因冷却液缺陷被召回,直接吞掉11亿元利润;一家曾连续盈利的新势力巨头,单季净亏6.24亿;交付量同比暴跌近四成——这不是末日,却是理想汽车2025年第三季度的真实写照。就在市场准备唱衰时,董事长李想却说:我们对长期战略“保持信心”。理由是什么?一个名为VLA的司机大模型,月度使用率高达91%。
这组反差刺眼的数据背后,藏着一场关于“技术信仰”的豪赌:当销量下滑、亏损加剧,重金押注的AI大模型究竟是穿越周期的护城河,还是拖垮财务的无底洞?
理想汽车正经历一场结构性阵痛。三季度营收下滑36%,交付量跌去近四成,主销车型MEGA的召回事件更是雪上加霜。但真正让资本市场困惑的,是公司在如此困境下,仍坚持将超60亿元砸向AI研发。其中核心,便是全球首个量产落地的VLA(视觉-语言-行动)大模型。它能让车“听懂人话”、自主漫游找车位,甚至根据一张照片定位接人。这不是功能叠加,而是从“辅助驾驶”到“类人司机”的范式跃迁。
质疑声自然而来:用户真会为一个“会说话的司机”买单吗?数据显示,理想i8上市一周内,98%的用户选择含VLA的中高配版本。随后公司果断将其全系标配,价格锁定33.98万元。这不是妥协,是胜利——技术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更关键的是,VLA推送后,用户日均使用里程翻倍,语音指令达445万次,辅助驾驶渗透率提升超两倍。高使用率背后,是真实的需求匹配与体验认可。
有人算账:每年60亿AI投入,换一个91%使用率的功能,值吗?短期看,这笔账确实难平衡。但理想的目标不是卖功能,而是重构竞争维度。特斯拉靠FSD构建软件生态,理想则用VLA打造“认知护城河”。它的320亿参数模型、12亿条实车数据、99.9%复现率的仿真系统,构成了极难复制的技术闭环。小鹏、华为虽已跟进VLA布局,但量产节奏落后至少一年。在智能驾驶进入“类人智能”阶段的拐点,先发者可能直接定义行业标准。
技术从来不是成本的敌人,低效的技术才是。理想的问题不在投入方向,而在产品节奏与市场承接力的错配。MEGA的失利暴露了高端纯电市场的残酷,但i8订单破10万又证明,用户依然愿意为真正领先的智能体验付费。VLA的价值,不在于当下能否止血,而在于它是否能让理想在下一个周期中,从“新势力”蜕变为“智能出行平台”。
当别人还在优化刹车距离时,理想已在训练“会思考的司机”。这条路注定昂贵且孤独,但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产业革命的赢家,都属于那些在低谷中仍敢押注未来的疯子。理想赌的不是一款车的成败,而是整个智能汽车的终局形态——而这场赌局,才刚刚发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