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在电影院里,你明明是冲着那个大名鼎鼎的主角去的,结果电影看完,脑子里盘旋的,全是那个戏份不多、但每个眼神都带戏的配角。
你甚至会立马掏出手机搜,这家伙谁啊?还演过什么?
那种主角被“抢戏”的憋屈感,和发现宝藏演员的惊喜感,混在一起,特别上头。
这事儿啊,就跟看电影一个道理。
如今的商场,正在上演一出大型的“配角逆袭”剧。那些以前藏在幕后,默默给大牌主角们“搭戏”的家伙,现在一个个都坐不住了,非要从幕后跳到台前,跟你我这些“观众”直接对话。
你可能都没意识到,但你已经被他们“包围”了。
就好比你买车,以前只关心品牌、外形、内饰。现在呢?销售要是敢不提一句“我们用的是宁德时代的电池”,你心里都得犯嘀咕。
这事儿多可怕?一个原本只跟车企打交道的电池厂,现在直接跨过车企,在你心里挂了号。它成了衡量一辆电车好坏的“隐形标准”。
这就好比你去饭店吃饭,不问招牌菜是啥,先问厨子是哪位。
厨子牛,菜就不会差到哪儿去。
宁德时代干的,就是这么一件事。它没去造车,却快成了电车界的“米其林三星主厨”。它在全国开了几十家服务中心,在机场、地铁站砸下重金打广告,反复在你耳边念叨:“选电车,看电池。”
它在赌一件事:只要抓住了你这个终端用户的心,那些车企就得乖乖排队来找它合作。
这棋下得险,但也玩得高。
还有更绝的。
你淋着雨走在街上,会不会突然觉得,这雨天好像也没那么讨厌?甚至有点好玩?
如果这个念头在你脑子里闪过,那你八成是被 GORE-TEX 给“洗脑”了。
这家伙,一个卖防水面料的,按理说,它的客户应该是那些户外品牌,跟咱们八竿子打不着。可它偏不。
它不跟你聊什么“每平方英寸90亿个微孔”这种鬼都听不懂的技术参数。
它拍了个片子,一群年轻人在暴雨里狂奔,在泥地里打滚,笑得比谁都开心。片子名叫《风雨也好玩》。
看到了吗?高手过招,从来不谈招式,只讲意境。
它没卖给你一块布,它卖给你的是一种“就算天塌下来,老子也能出门撒野”的自由感。
真正的营销,不是让你看见产品,而是让你“感觉”到一种生活。
这比任何冰冷的数据都更能戳中你的心窝子。结果呢?现在很多人买冲锋衣,第一反应就是翻开吊牌,看看有没有那个黑色的 GORE-TEX 标。
它已经不是一块面料了,它是一个“品质认证”,一个让你在坏天气里也能保持体面的“护身符”。
你看,这些“配角”是不是比主角还会讲故事?
当华为智驾的实测视频在网上疯传时,它没有长篇大论地解释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有啥区别。
它只是给你看了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一个疲惫的上班族,在晚高峰的滚滚车流里,让车自己开回了家;一个新手司机,在窄到离谱的山路上,靠着辅助系统轻松会车。
它在说什么?它在说:“技术不重要,你安不安全才重要。”
用户要的从来不是参数,而是一个能让他安心的承诺。
这些以前闷头搞研发的理工男,一旦开了窍,玩起感情牌来,比谁都致命。他们不再是冷冰冰的供应商代码,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讲述者。
为什么?
因为天变了。
以前,技术壁垒高,我有的你没有,靠着独门绝技就能吃一辈子。可现在呢?你今天出一个新技术,明天对手就能给你像素级复刻出来。
技术同质化的速度,比你想象的快得多。
单靠技术参数,已经没法建立真正的护城河了。这就好比武林大会,大家的内功心法都差不多,最后比的,是谁的“名号”更响亮,谁的故事更能深入人心。
英特尔那句“Intel Inside”,喊了快三十年。到今天,我们买电脑,还是会下意识地瞅一眼,有没有那个蓝色的贴纸。
那个贴纸,就是故事,就是心智产权。
B端企业的这场集体觉醒,说白了,就是从“埋头搞技术”到“抬头看人心”的转变。
它们发现,与其在参数表上跟同行卷生卷死,不如直接绕到后方,去搞定你这个最终的“裁判”。
技术会过时,参数会被超越,但扎在消费者心里的那个符号,才是最坚固的资产。
这条路,是从幕后走向台前的路,是从产品思维走向品牌思维的路。
走出来,虽然要面对更多的口水和审视,但也能收获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与其做一个随时可能被替换掉的无名“配角”,不如豁出去,当一个能被所有人记住的“黄金配角”,甚至,抢了主角的戏,自己当主角。
这盘棋,换你来下,你会怎么走?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