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札。这次来说个挺有趣的事情:当我们还在给“老头乐”打上低价标签的时候,大洋彼岸的日本已经把类似的K-Car称作“神车”了。
要明白中国汽车要想挤进日本市场到底有多不容易,还有哪些出乎意料的突破点,就得从这把被称作K-Car的“钥匙”谈起。
民众的刚需,巨头的鸡肋
东京这个地方,真是不一样,看看整个日本,平均每户人家大概有1.06辆车,这数字还挺正常,但一转到东京,这个数字一下子就变成了0.32辆。
在这儿的老百姓平时出门,真正靠私家车的不过占12%而已,比起北京中心城区,那可是高出一大截,差不多得有25%呢。
所以才会这样,原因都藏在东京那些密密麻麻的街景里。这座城市的主要模样,基本就是由各种被称作“一户建”的独栋小楼拼起来的。
这种布局把整座城的道路网拆得七零八落,那些楼宇间的小巷子窄得令人难以置信,有时候连一辆车都挤得进去都费劲。
在这种地方开车,简直像是一场修炼,遇到两车相对而行,总得有人忍让,倒退一段路才能让开。刮擦碰撞的事儿也算家常便饭,跟喝水似的平淡。
在中国火得不行的SUV、MPV或者越野车,在东京可就惨了,基本没人理睬。相反,那些尺寸精巧的K-Car,反倒成了唯一的救星。
它在东京的车子保有比例超过了35%,每年的新车销量里,几乎快到40%的份额都属于它。这可不是随便选的,完全是因为环境的压力,把大家逼到这步田地。
可话说回来,虽然市场需求那么大,但在丰田、本田、铃木这些日本汽车大佬眼中,似乎没啥吸引力。这到底是为什么?说白了,就是两个字——利润。
一辆大约售价170万日元的K-Car,厂家辛苦研发出来,结果到头来赚到手的钱还不到10万日元。这样的小 profit,对那些在国际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大厂来说,基本算不上什么毛毛雨。他们的战略重点早就转向了海外,哪里才是真正的战场。
美国市场被他们当成了“利润的宝地”,那儿的人喜欢大皮卡;而中国的消费者更青睐SUV和MPV,中东的富豪们则对越野车特别感兴趣。
在这些地区,一款车轻轻松松就能赚到20%以上的利润,为了维护美国市场,他们甚至会在关税威胁面前快速让步。
和他们比起来,本土的K-Car市场已经变成手中攥得牢牢的东西,压根没有什么紧迫感。翻看他们的年度计划,关于本土市场那块,基本就是打算保持现状,差不多应付一下就行。
这种供需之间的严重不平衡,加上民众的高度依赖,以及产业巨头的策略性漠然,组成了一种巨大的市场拉力,成了一个等待填充的空白区域。
昔日的诅咒今日的温床
多年来,切割东京街道的一户建一直被视作城市汽车发展的一大难题,像是个诅咒。不过没想到,到了新能源时代,这个所谓的“诅咒”居然出乎意料地变成了一个独特的优势,简直戏剧性十足。
尽管一户建让道路变得狭窄,可它也带来了每家每户都能拥有专属停车位的好处,这意味着什么呢?安放私人充电桩变得特别容易顺手,那些困扰许多电动车主的续航担忧,也能在这里轻松解决。
这个剧情反转正好戳中了日本车企的痛点,就在中国车企准备把电动K-Car推向他们的市场时,日本本土厂商在K-Car电动化转型上的步伐却慢得令人难以置信。
今年的数据一出来,日本K-Car市场上纯电动车的比例竟然只有1%左右,简直让人难相信。
更叫人头疼的还是成本问题,中国产的电动K-Car,本身就比同档次的日系燃油车便宜三成多,这简直算得上是一招“降维打击”。
再加上电动车的身份,直接避开日本高达40%的燃油税,用起来的花费也大大省了。买车的钱少,平时花费也少,两方面齐下,使得中国品牌看到了一个空前的机遇。
那个曾经被认为限制发展的城市形态,再加上高额的燃油税,一起为电动K-Car制造出了一个日系厂商还没注意到、或者说根本不屑于注意的“理想土壤”。
这已经不单纯是技术上的机会了,而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性时间窗口”,庞大的技术差距,让中国车企实现“赶超先进”的愿望,变得指日可待。
傲慢铸成壁垒,钥匙就在眼前
对于这个逐渐显现的空缺,日本政府其实已经察觉到了潜在的风险,还挺忧心忡忡的。他们开始推出各种措施,比如减免税费、免收停车费,试图让本土的K-Car加快电动化的步伐,赶紧转型。
不过,日本的车企反应却挺冷淡,甚至说得上有点傲慢,这种傲慢不是因为无知,而是扎根于他们在全球市场取得成功后形成的路径依赖。
在他们眼里,K-Car这种利润薄的小车市场根本算不上什么威胁,掀不起什么大浪。对于中国制造业的效率、决心和快速发展的势头,他们都有点轻视,似乎没有把这股力量放在心上。
这正是中国制造业最拿手的事儿,把那些别人不太在意的小买卖,靠着超高的效率和严格的成本管控,变成了一个庞大又坚实的产业王国。
目前,日本政府和国内大型企业对危机的看法明显出现差异,一边是急得焦头烂额,另一边却还能泰然自若,像在钓鱼台一样。这种裂痕,本身就隐藏着很大潜在的危险。
K-Car就好比一把灵巧的小钥匙,专为打开日本汽车市场那扇看似坚不可摧的大门而设计。
只要靠价格和技术差距撬开一个缺口,一旁支撑的可是咱们中国那成熟得不得了的新能源产业链。接下来,这块盘子还可以做出很大的文章,想象空间也是相当宽广。
这不由得让人回想起日本汽车当年是怎么逐步打开国际市场的,往往历史的轨迹还挺相像的。
结语
其实啊,要是哪个企业一味沉迷于海外市场那些高利润,就忽略了自己国内市场的真正需求和变化,那就像自己把开门的钥匙递给了竞争对手似的,自己把门打开放在了别人手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