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展术任大众安徽COO,曾在极氪岚图,金标大众调整

合肥的冬夜,街灯下的大众安徽展厅格外寂静。

玻璃橱窗里,一辆挂着金色VW标的ID.与众静静伫立,仿佛等待着某个迟来的买家,又像是在和自己的宿命对峙。

展厅经理在门口掸着落叶,偶尔望向远方,手里的电话没有响过——据说,一个月能卖出去的车,不到两台。

门口的地垫,新换不久,被细雨踩出几道深痕。

刘展术任大众安徽COO,曾在极氪岚图,金标大众调整-有驾

对于大众安徽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块地毯的故事,更像是企业当前处境的缩影:干净但无力,等待着什么改变,但又不知会不会到来。

如果把这个场景放进悬疑电影,刘展术的出现无疑是故事的“转折点”。

这位业界知名职业经理人,履历光鲜,手握奥迪、极氪、岚图等一线品牌的实战经验。

11月17日,他正式成为大众安徽数字销售与服务有限公司COO,被寄予厚望,仿佛救世主般降临。

但,救世主这个词,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常常带着几分讽刺。

问题不是“有没有英雄”,而是“这块地还能长出英雄吗”?

如果我是刘展术,走进那个冷清的展厅,恐怕第一反应不是感慨命运,而是数一数还剩多少预算、还要裁掉多少人。

理性复盘,事件其实没有那么多悬念。

大众安徽,曾是大众集团在中国电动化进程里的“亲儿子”,控股75%,砸下重金,从江淮汽车手里“接盘”而来。

新品牌主打“金标”定位,高端纯电轿跑SUV,售价20万以上。

可惜现实并不买账:2024年全年销量千余辆,河南三家门店,有的每月只卖个位数新车,展厅租金都快付不起。

财报里,亏损13.5亿,占江淮母公司年度亏损75%以上。

如果这不是泥潭,那什么才是泥潭?

“金标”变“黑洞”,大众安徽成了集团电动化战略的拖油瓶。

我很想用一句“是产品不行还是市场太难”来概括,但面对这张复杂的案卷,专业视角下的推理远不止如此。

一方面,产品本身定位高端,却智能化体验落后,激光雷达缺位,车机交互跟不上本土竞品——你不能去跟理想、问界、极氪比创新,还卖得比他们贵。

消费者早就学会用脚投票,品牌光环逐渐褪色。

另一方面,决策层面更是让人无奈:大众安徽的决策流程,表面自主,实则被德国大众、中国区层层把控。

等总部批到降价、等新产品过会,黄花菜都凉了。

“慢一步就死”的中国新能源市场,最不缺的就是机会窗口一闪而过。

这时候,换帅成了必然选项。

但刘展术不是魔法师。

他的履历很漂亮——奥迪史上最年轻主管,北美通用高管,极氪品牌用户体系从零到一,岚图副总,捷豹路虎产品管理执行副总裁。

刘展术任大众安徽COO,曾在极氪岚图,金标大众调整-有驾

这些经验确实是大众安徽最缺的。

但经验不是万能钥匙,更不是一剂灵丹妙药。

在极氪,他能把交付量做到七万多,是因为品牌还有增长空间;到了大众安徽,面对的是泥淖之地、慢节奏的决策和早已结冰的消费热情。

英雄再能打,也怕对手不是人,而是体制和市场惯性。

说到这里,我其实有点儿同情这位“明星COO”。

刘展术要面对的,不只是大众安徽的烂摊子,还有整个合资品牌的衰落现实。

中国新能源市场,已经不再是合资品牌主导的舞台。

理想、问界、小鹏、蔚来们用“快、准、狠”的打法抢走了消费者的心智。

合资品牌的优势,正在被国产品牌用创新和价格一点点蚕食。

你可以说“德国制造依然有口碑”,但买车的人越来越看重“车机反应快不快、智能驾驶有没有、服务是不是及时”。

那些曾经的品牌金字塔,如今都快变成玻璃房子,谁都敢砸两块砖进去试试。

当然,刘展术并非无计可施。

大众安徽未来要推三款新车,切换至更智能的小鹏CEA架构,销售网络扩展到120家门店,进口车业务可能并入安徽。

这些动作看上去很积极,也为后续反转预留了空间。

但现实是,新平台本土化、智能化升级、网络扩张,这些都是慢活儿。

市场不等人,时间是最大敌人。

等到2026年新车密集上市,谁能保证消费者还在等着“金标大众”?

更何况,国产新能源品牌的攻势只会更猛烈,大众安徽的战略调整能赶得上市场变化吗?

这里的“战略”在中国市场,总让人想到一个词:慢半拍。

大众安徽的战略调整,看似合理,但每一步都像在追着别人做作业。

降价晚了四个月,平台升级慢了两年,渠道扩展也滞后。

市场已经变成了“周末夜市”,谁动作快谁能抢到摊位。

等你把流程跑完,摊主早都换了好几茬。

刘展术任大众安徽COO,曾在极氪岚图,金标大众调整-有驾

作为旁观者,有时候真想问问德国总部:你们是不是还以为中国人买车先看车标后看参数?

现实偏偏相反,大家买车先刷短视频,看测评、看智能化、看服务,他们要的是“新鲜感”和“体验感”,不是“集团荣誉感”。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幽默一下。

汽车行业,很多人都信奉“德国工艺”,但在中国市场,工艺和速度比起来,永远是后者更重要。

有人说,大众安徽的管理流程像是在德国做手术——谨慎、细致、一步到位。

但你把这种流程放到中国新能源市场,倒像是在和时间赛跑,跑着跑着发现对手早已坐地喝茶。

作为行业观察者,见惯了“换帅——出新车——降价——扩展渠道”这套组合拳。

有时候,这套拳法像是在搏命,有时候像是在表演。

关键是,观众还愿不愿意买票。

至于刘展术本人,职业经理人这个头衔看似光鲜,实则“夹在董事会和市场中间”——你得懂产品,也得懂老板,更得懂消费者。

说到底,这份工作就是拿着“金标”去和市场讨价还价。

很多人把他当成“大众安徽的救星”,但救星也得有施展空间。

等你把决策摊开,发现每一个流程都要德国总部过一道,等你把车型验收,发现智能化体验永远慢一步。

这个行业,很多时候不是输在能力,而是输在惯性。

当然,不能只看企业悲剧。

大众安徽作为大众电动化战略的关键一环,未来三年有新品计划,也有平台升级和渠道扩展的动作。

刘展术有望在品牌管理、用户运营上做出新的尝试。

只不过,行业风向变换太快,“英雄主义”本身也要看时机。

合资品牌的光环已不复当年,消费者用脚投票,理想、问界、极氪们的崛起让大众安徽的“逆袭”变得更难。

写到这里,或许我该留一个开放性疑问:在中国新能源市场,合资品牌还有没有真正的翻盘机会?

是体制和战略真的能被个人撬动,还是市场规则早已不再相信所谓的救世主?

也许,大众安徽的故事还没有终章,也许刘展术会成为那个“黑夜里点灯的人”。

但更大的可能是,市场会用最冷静的方式告诉我们:英雄主义在消费社会里,只是一种短暂的幻觉。

人们买车,买的是体验和新鲜感,不是品牌的过往荣光。

至于大众安徽未来的命运,不妨让时间和销量来说话。

你怎么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