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比亚迪公布的9月销量数据投下一枚“深水炸弹”:全球销量396,270辆,同比下滑5.52%,这是自2024年3月以来首次单月同比负增长。 然而,另一组数字却透露出截然不同的故事,海外市场销量70,851辆,同比暴涨107%,全年海外累计销量突破70万辆,占总销量比例攀升至21.5%。 一涨一跌之间,比亚迪正经历战略重心从“内卷”到“外扩”的关键转折。
王朝与海洋系列作为销量主力,9月贡献35.58万辆,但同比出现下滑;方程豹品牌以24,121辆实现344.9%的同比增长,腾势品牌稳在1.24万辆,仰望品牌则仅交付758辆。 车型结构上,纯电动车型销量20.51万辆,同比增长24.31%,占比首次过半;插电混动车型却同比下滑25.58%,成为拖累总销量的主要因素。 这种分化反映出市场环境的剧变:国内混动市场饱和与竞争白热化,而纯电车型受全球政策利好持续走强。
比亚迪的国内困局并非偶然。 2025年6月,工信部等部门密集约谈车企,叫停无序价格战,直接制约了比亚迪依赖的“以价换量”策略。 5月比亚迪曾对22款车型降价最高34%,虽短期刺激销量,却导致市值蒸发超200亿美元,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30%。 同时,经销商库存系数在6月升至3.21,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迫使比亚迪在7月推出“库存熔断机制”和SKU精简措施。
竞争对手的强势围攻加剧了压力。 零跑汽车9月交付66,657辆,同比增长97%;小鹏汽车交付41,581辆,同比增长95%;吉利汽车整体销量达27.3万辆,新能源渗透率突破60%。 这些品牌通过产品换代与个性化定位,在10-20万元价格带蚕食比亚迪的份额。 尤其吉利星愿车型上市200天销量破20万,在7万元以下市场同比增速达90%。
面对国内红海,比亚迪将2025年销量目标从550万辆下调至460万辆,降幅16.3%。 按新目标计算,剩余月份月均销量需达43万辆,较原目标的65.9万辆更贴近现实。 这一调整背后是现金流压力:由于响应“60天账期”政策,应付账款同比翻倍,产能扩张被迫放缓。
海外成为比亚迪的最强增长引擎。 2025年前9个月,比亚迪在泰国、巴西、澳大利亚等7国登上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首。 泰国罗勇工厂投产後,比亚迪在当地订单量超越丰田;匈牙利塞格德工厂预计年底量产,土耳其工厂计划2026年投产;巴西卡马萨里工厂已实现15万辆年产能。 这些本土化生产有效规避欧盟《新电池法》等贸易壁垒,同时降低成本。
技术投入支撑了全球化扩张。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研发支出309亿元,同比增长53%,“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装机量超120万辆,兆瓦闪充技术实现单枪充电速度行业领先30%。 刀片电池成本较西方厂商低25%,成为核心竞争优势。 但高端化仍面临挑战:仰望品牌9月仅售758辆,腾势品牌依赖MPV车型,在豪华市场尚未形成突破。
2025年9月的销量数据标志比亚迪进入双轨发展新阶段:国内市场从规模扩张转向库存优化与利润修复,海外通过全产业链输出抢占全球份额。 其现金流量表显示,上半年购建固定资产支付的现金达805亿元,全年资本支出或超2000亿元,大部分投向海外工厂建设。 这些产能将在1-2年后释放,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