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欧拉5一开启预售,我就觉得代表了一件事——高端配置向平价大步迈进了。你知道原来激光雷达在市场上的身价吗?在二三十万的车里算是标配,但要低于20万,基本还没想象的那么容易。现在别说20万以内,10万到15万的车都开始把激光雷达装了。这现象,真不是偶然。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大趋势其实挺明显的。市场竞争激烈,差异化已经不够用了,技术升级、配置越走越平民化,本质上是整个产业链的变化推动的。你看这次欧拉5,配激光雷达,价格区间不到15万。这个价格点,原先只有超级高端的车才能用到。有人会说,这是不是炒作?我感觉行业整体成本在缩减。
我刚才翻了翻一些资料,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在去年开始出现明显下降,约20%到30%的降幅都算是估算。这直接让纯电动车的成本有空间压缩。而且,国内企业在核心零部件上的布局越来越完善,比如说激光雷达,现在国内厂商技术成熟,成本也在降低。实际上,这说明国内企业在与国际巨头们抢市场的节奏中,逐渐缩短了成本差距。
这样的变化也让我有点嫌麻烦。每次看到某品牌推出新配置,我总在猜,价格为什么还能这么低?以前激光雷达都差不多20万起步,现在动不动10万出头就能买一辆支持城市高速NOA的车,用的还是国产雷达。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未来买车时,会越来越关注配置/价格比,而不是单纯看品牌?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车——比方说广汽丰田铂智3X、零跑C10——其实都在用激光雷达了。不同点在于:他们的体验可能还不一样。比如说我试驾零跑C10,对比同级别的哪怕是几年前的特斯拉,感觉在自动驾驶支持方面,零跑的配置是不是更丰富,但 responsiveness是不是还可以再快点?这个细节很关键了。
之前我跟朋友聊,他是修车的,他说:激光雷达不光是体验感,更是车的核心竞争力。我那时候没有太当真,但其实不然。激光雷达可以绘出环境地图,让自动驾驶更精准。可是一次性成本很高,用多了的确可以摊到车里的价格。这个平衡点,怎么看都没有一直那么划算。
这里我得补充一句,前面说到成本的事,其实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按官方公布,激光雷达成本从几年前的10万美元级别猛降到目前的2-3万美元,甚至这个数字我感觉还是偏保守,因为国内品牌的技术突破后,实际采购价格更低。
价格下降,也带来了市场的洗牌。很多品牌为了追赶,争先恐后地往配置堆,比如800V高压平台、高阶智驾,都开始成为标配——要是你跟我一样,关注性价比,就会问:这些配置真的靠得住吗?我还记得一个销售跟我说:激光雷达能帮你避免撞上前面那只猫。这话,我也只能苦笑。
想到这里,又跑题了。其实这些配置的普及,背后也有政策驱动。2025年,新能源车的补贴还可能有变动,也就是说,2024年是车企冲刺的最好窗口。其实真想问问你:你觉得,政策会真的退出补贴?还是说会变成某种隐形补助方式?我不敢百分百确定,因为政策这个东西,总是更新比想象快。
你知道,我觉得,行业从规模向质量转变的速度,远超我之前的预期。新能源车逐步走向高端、智能这个方向,是被市场追着跑的。因为消费者的心态在变,从只看实用,到开始关心体验再到高端感。我那朋友的客户一买车就问:这个自动驾驶能上高速不?他挥手:放心吧,比去年我调试的那台还聪明。但我心里清楚,技术还在攻坚期。这也是为什么,低价+高端配置组合在一起,给所有人带来了新想象:未来买车,不再是攒钱买标签,而是看配置看技术。
这个思路可能不太正式,要不要猜一猜:想靠几千元升级一次自动驾驶体验,可能也不是幻想?毕竟,成本一直在下降,技术不断解锁。
我最感兴趣的,是我们日常用车的一个细节——车机系统。你有没有留意到,现在某些车型支持远程升级?我一个朋友买了个电动车,他们的车会定期推送优化包,效果明显。他说:每次升级都感觉在‘买’新车。我还在琢磨,未来软件定义汽车会不会成为主流?至少,我觉得这也是另一场价格战。
最后我还得问一句:你觉得,这么快的价格变动,会不会带来品质退化的隐患?我不是在泼冷水,但总觉得,技术降价到一定程度,安全和体验会不会受影响呢?这也是产业必须面对的现实。
行吧,反正这场激光雷达向主流价位渗透的变革,才刚刚开始。谁又能说得准呢?未来的某天,也许我们开的是智能驾驶车,但其实更像在街角的小店里买了个价格亲民、配置丰富的神器。你会不会也留个心眼,瞄准那块市场?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