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难辨的小榜单满天飞终于有人管了看似是小事其实事不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数据最不应该有错就是不知道真假
在我从业十几年的汽车圈里,关于榜单的事儿从未断过。你看,诸如销量排名、新能源补贴排名、质量评价、用户口碑反馈……这些榜单就像地摊上的小商品,看似没啥大用,但只要一动起来,背后却暗藏玄机。尤其这几年,满天飞的排名简直比泡面还多。你以为是真实可靠,实际上很多看着像货真价实的,底儿都没个底。
到底哪个才是真?哪个又是假?这个问题困扰我挺久的。引出这个话题,其实最早是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在网易汽车上发了个朋友圈。你们知道最近那份新能源车销量榜吗?某品牌排第一。我当时就懵了。明面上看,销量榜嘛,谁不想排前?但我知道那家公司,以及它的供应链老板。他们成本控制得紧,捏得死葱,亏多赚少,但营销上会去拼命刷存在感。你说,榜单的背后是不是也掺了点宣传?你想啊,少一份真实多一份撑场子,谁都乐意。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每年这时候,各大平台出来的什么汽车行业排名都差不多。这些排名有些是单纯靠数据统计,有些是有建议系数的打分。比如之前我遇到一个地方榜单,说某A级车性价比最高。你去百度查,里面大多高性价比车辆都被赚了个盆满钵满的商家拉去推荐。我自个想了想,如果这个榜单没有任何渠道去确认后台数据的真伪,还不如自己开个Excel算算。
为什么我喜欢扯这个?因为,很多人都把榜单当成真金白银。可实际上,里面隐藏的水分比你表面看到的还多。比如主机厂宣传口径在榜单中的比重,我估算大概有30%。我遇到一位修理工说:你知道不?别的店看销量口碑都挺好的,但我知道有人挂了假订单、摆了流水,光是看账面就能瞒过大多数人。你说买车看排名也挺盯眼的,但总得躺在车里自己试一试。否则,坑爹的事就会发生。
这个行业,供应链太复杂。一辆车从研发到上市,一环扣一环,像网状结构。主要零件的供应商、渠道经销商、售后服务、甚至大众的宣传,都在左右这个排名。你如果想要一份真实,其实并不容易。有时候我就想,拼数据的公司,是否也会受这些关系链影响?毕竟,谁控制了信息的流向,排名也就有了话语权。
说到渠道,这点特别关键。我认识一位经销商,他跟我说:我们这里,销量有时候不止官方公布的那样,但我们不会轻易承认。毕竟,销量的真与假,关系到年底奖励、政治资本。这个行业,打套路打得不亦乐乎。什么数据造假,都不稀奇,甚至还得看谁在背后帮忙。
小跑题一下,记得去年某车厂做的用户满意度调查,有个车辆评级,叫2019年行业最佳。结果我一打听,发现调查样本偏少,大概只有不到200个评价。你想,这个样本一少,怎么能代表广大用户?我就开始怀疑:那么多用户,怎么会被选择形成这个客观排名?一定有人在背后撑腰。其实在行业里,这样的排名还真不少。
其实我也傻过,有段时间觉得:反正数据出来,三思而后行。但后来慢慢意识到,这些数据大部分都带有过滤器——有意的或无意的。回头想想,还真没有哪份榜单能做到纯粹客观。尤其是在新能源或智能化这些新宠领域,很多厂家都想借排名塑形象,结果就是垃圾数据也能变黄金。
你觉得,普通消费者能看懂这些水分吗?我猜可能只有我这帮吃瓜群众能一眼看破。真正把车开到体验场景中去,才是真知。而且,真实的感官体验远比排名更靠谱。可惜啊,现如今这个行业,很多排名其实只是市场推广的一环。
(这段先按下不表)数据的真与假,其实是个无底洞。就说我那次去试驾一辆新车,销售把我带到展示间打看,嘴上说:这车销量不错吧?我心里想,可能只是把数据包装成事实罢了。
还有个问题:你会不会纳闷,为什么大家总喜欢看排行?一部分原因,是排序带来的优越感。就像跑步比赛,第一名总是被人追捧。而在车市,排名能让消费者觉得我买的就是最好的。但真正的最好,是不是只靠几个数字就能判定?这我有点怀疑。
汽车市场的排行榜像大潮般不断涌现,它要嘛是数据精准,要嘛是信源可靠。但我知道,后者其实很难做到绝对纯粹。比如去年我看到某新势力品牌的成长最快榜单,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刚起步,数据偏少,但上榜了。然后市场就会有人说:这车很棒啊。可真弄明白,背后也有营销套路在裹挟。
聊到尾声,也想问问你:你怎么看这种真假难辨的排行榜?其实我自己也在不断调整认知,毕竟,开车还是自己试试最实际。
这天我喝咖啡,路边一辆特斯拉停在路口,我就想:谁还能保证数据都能靠谱到底?又说不定,某天突然就翻车。没细想过这个猜测,只是觉得,这行业的水太深,下次遇到爆款榜单,别忘了掐腰看一眼背后的源头。这场真假战,谁会赢?我更关心的是:我们自己,怎么才能看穿假象、一目了然?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