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车企吃肉小车企活难

比亚迪最近的大动作,搅得整个汽车圈不太平。价格“核爆式”跳水,秦PLUS DM-i这类主力车型直接杀到7.98万。7.98万!这可是带着混动系统的车,放在一两年前,你根本不敢想。比亚迪的动作让人感慨:这不只是降价,简直是“价格绞杀”,直接把市场腰斩一刀。看销量,9月份比亚迪卖了28万辆,一家车企的月销量快赶上很多小车企一年的体量。但问题是——这么猛的降价,这么高的销量,利润呢?答案也很炸眼:比亚迪的净利率,已经跌到5%以下。这数据,跟大家认知里的“暴利行业”完全不搭啊。

5%的净利率是什么概念?简单说,卖一台车挣一百块,可能有95块是成本,剩下的5块才能进自己口袋。而且,这还是在销量爆棚的情况下。如果哪天销量稍微滑坡,岂不是直接亏本?对比一下同行就更有意思了。新势力车企,比如蔚小理,正因交付爬坡阶段亏损严重;传统车企,如上汽、一汽,虽然保持着稳健的利润率,但增速在放缓;更别提特斯拉这样的国际巨头,毛利率还能动辄20%以上。这么一看,比亚迪这数据真有点“吓人”。

但,事情真是看上去这么简单吗?我们往下捋捋——销量、营收、毛利率、净利率,里头门道不少。

先看销量。比亚迪确实“猛”,但它的“猛”有点不一样。传统车企销量主要靠燃油车撑着,而比亚迪已经彻底押宝新能源车了。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有多卷不用多提,大家都在拼价格、拼续航、拼智能化,比亚迪这一波直接用降价把对手逼进了死胡同。原本价格在15、20万的市场,很多车企还能靠高溢价、靠品牌打出一些利润空间,但比亚迪这一杀,直接把10万以下的市场撬开了。很多小车企或者新势力根本顶不住这个打法,基本上只能选择退出。

接着看营收。今年比亚迪的营收数据确实很亮眼,但它内部有个明显的特点——结构性低毛利。什么意思?新能源车目前的核心成本是电池,而比亚迪的电池技术虽然领先,但它的制造成本并不低。特别是刀片电池,材料成本、制造工艺都不是“省钱货”。加上比亚迪主打的DM-i混动技术,虽然技术先进,但比纯电车的制造成本更高。所以它的整车毛利率虽然在增长,但还算不上“惊艳”。再来看净利率,这5%看着瘆人,但如果你翻下去,会发现比亚迪的研发投入占比很高。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研发费用同比增长超过一倍。这些钱不是白花的,新能源赛道需要技术迭代,尤其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方面,比亚迪需要持续投入。所以,它的低净利率很大程度上是“花钱买未来”。

大车企吃肉小车企活难-有驾

那问题来了,行业内其他车企是不是也这样?传统车企,比如上汽、吉利,因为新能源转型稍慢,所以保持了相对稳健的利润率,但也没比亚迪轻松多少。新能源车市场的崛起让传统燃油车面临巨大压力,它们的利润来源受到了挤压。而新势力车企,情况更惨一点。比如蔚来、理想、小鹏,虽然市值曾高歌猛进,但从财报看,基本都处于亏损状态,而且亏损幅度还不小。特斯拉是个例外,但它靠的是极致供应链效率和全球市场规模化,而比亚迪的打法跟特斯拉不完全一样——它更强调国内市场的深耕。

再说比亚迪这波动作背后到底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我觉得它是战略性亏损,赌的是市场份额。就像互联网企业烧钱抢用户一样,比亚迪现在靠低价抢下的市场份额,未来会是它攻占更多利润区间的基础。新能源车市场属于典型的“赢家通吃”模式,市场份额越大,品牌认知度、用户粘性都会越高,后续销量会形成良性循环。短期看它的净利率很低,但长期来看,这种牺牲利润换市场的打法未必是“亏本买卖”。而且,比亚迪的产业链布局也值得注意。它的电池板块、半导体板块都有独特优势,这些业务未来可能会成为它的利润支撑点。

所以,这事看着吓人,但拆下来,其实有章法。比亚迪的净利率低,不是因为它不挣钱,而是因为它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要紧盯的,不是眼前的利润数字,而是它未来能不能真正把低价换来的市场份额转化为长期竞争力。如果能,它会是新能源车市场的最大赢家;如果不能,它也可能被自己的激进绑住手脚。但无论如何,新能源车价格战这把火,已经烧得整个行业不得安宁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