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有一个现象,每次提起来,大家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亏损。特别是新能源车企,动辄亏个几十亿,上百亿,甚至一辆车卖出去,亏损几万块!这事儿看着怎么都不正常,车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搞得像在做慈善,还是那种赔本送的慈善。很多人一看到这些数字,第一反应就是“这企业完了吧?”但真相其实没那么简单。
先抛个数据出来震一下。理想汽车2022年全年净亏损超过20亿元;蔚来赔得更狠,亏了超140亿元;小鹏虽然亏得稍微少点,但也超过91亿。这种规模的亏损放在传统车企身上,基本是要开债务重组会议的节奏。可新能源这几家,亏得这么“吓人”,还在不断扩大产能、推新车,还能拉来融资。说实话,这种“活得好好的但账上从来不太好看”的状态,确实挺反直觉的。
咱们不急着下结论,先把这些数字捋一捋。比如,销量。新能源车企的销量基本都在增长,蔚来2022年卖了超过12万辆,小鹏也破了12万,理想更高,卖了13万多。营收也在涨,蔚来突破了500亿,小鹏300多亿,理想接近500亿。这些数字看着挺亮眼吧?再看毛利率,差距就出来了。理想达到了21.3%,蔚来14.8%,小鹏只有11.5%,都比传统车企的毛利率低不少。
再看净利润,这就是最扎眼的地方了。蔚来亏了140多个亿,相当于每卖一辆车赔11万;小鹏亏91亿,平均一辆赔7万;理想亏得少一点,但也赔1.5万/辆。这些数据无论怎么看,都像是疯了一样。一个企业卖产品赔钱,一年赔几十个亿,还能继续活下去,难免让人怀疑它们是不是在烧钱玩。
但烧钱归烧钱,咱们得看它们的钱都烧在哪儿。一个很关键的点是研发费用。2022年,蔚来研发投入达到了107亿,小鹏超过50亿,理想也有67亿。这些钱占了营收的20%以上,有时候甚至更高。换句话说,它们不是单纯地卖车亏钱,而是把大量的钱砸进了研发。像蔚来,107亿研发费用里很大一部分是投到电池技术和智能驾驶系统上的。而理想则是把钱砸在增程技术和新平台上。小鹏也在搞自己的无人驾驶技术和研发中心,这些都不是短期能见到回报的,但都决定了长远竞争力。
再说行业账期问题。新能源车企的账期通常比较长,特别是供应链管理,比如电池、芯片这些核心零部件的采购费用,很多要提前支付。而车企的回款周期又比较慢,导致账面上看起来压力很大。这种账期问题在整个行业都挺普遍。传统车企也有类似问题,但它们规模更大,现金流更稳,账面压力不会显得那么吓人。
说回来,除了账期,新能源车企的亏损还有一部分是“结构性吓人”。比如毛利率低,主要和电池成本有关。动力电池成本高企,直接压缩了整车利润空间。传统燃油车没有这块成本,而且零配件供应链更成熟,毛利率通常能稳定在30%左右。新能源车的毛利率就惨了,10%-20%已经算是不错的了。高成本和低毛利叠加,亏损数据自然看着吓人。
咱们顺便拉几个同行对比一下。传统车企像比亚迪,虽然新能源转型做得不错,但它的毛利率也只是刚刚达到新能源车企的上限。外资品牌像特斯拉,靠规模和技术优势毛利率能做到超过25%,但它在早期烧钱阶段其实更狠,每年亏损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直到后来规模上来了,才开始盈利。新势力亏损,真不是它们一家两家,而是整个行业的成长痛。
那问题来了,这些亏损到底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其实很多时候是战略性的选择。新能源行业处在快速迭代期,技术竞争、市场竞争都很激烈,谁能抢到技术和用户认知的先机,谁就有机会活下去。很多新势力车企其实是赌未来拿份额,比如蔚来烧钱搞换电站,理想砸钱搞增程技术,这些都是为了“前期亏,后期赚”。只不过,这个“后期”可能得等几年甚至十几年。
当然,也有人觉得这是没活路了。特别是像一些二线新势力,销量低,亏损高,融资能力差,确实可能熬不住。但头部几家,像蔚来、理想、小鹏,它们的亏损更多是战略性的,而不是“没办法”。它们的烧钱动作看着吓人,但仔细拆下来,其实都是有章法的。
所以,这事看着吓人,其实正常。这些亏损确实不能忽视,毕竟企业账面压力大,融资能力会受到影响。但更重要的,是看它们的技术路线、市场策略能不能支撑未来的盈利。如果能熬过这个阶段,技术成熟了,成本降下来了,规模上来了,那亏损就不再是问题。关键在于,它们要走哪一步,走得对不对。
总结一下吧。新能源车企的亏损,看着像灾难,但拆开背后的研发、账期、成本结构,其实很多是行业阶段性特点决定的。要盯的,不是亏损数字本身,而是企业的长期策略是不是对路。如果对路,那它亏得多也能扛过去;如果不对,那就算表面数字好看,也可能是死扛。稳定的盈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事还得慢慢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