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一位车主驱车穿越秦岭隧道,仪表盘显示纯电续航还剩87公里,而前方最近的充电桩在120公里外。他轻踩油门,增程器悄然启动,车内噪音未增一分。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越来越多中国家庭正在经历的真实选择。
2025年11月6日,小鹏X9超级增程版开启预售,起售价35万元,纯电续航452公里,综合续航达1602公里,成为全球续航最长的大七座车型。它搭载800V高压平台与5C超快充,10分钟补能313公里,亏电状态下仍可高速巡航。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产品迭代,而是新能源路线之争的又一次公开宣示:当纯电遭遇补能瓶颈,增程正以“无焦虑”之名,悄然改写市场规则。
增程车的崛起并非偶然。2024年,增程式车型在中国新能源市场占比跃升至10.7%,销量突破116万辆,同比增长78.7%。在25万元以上中高端市场,其份额更超过60%。理想、问界等品牌已用销量证明,消费者愿意为“城市用电、长途用油”的灵活性买单。小鹏此次入局,预示着曾经被视作“过渡技术”的增程,已成为头部车企的标配选项。
支撑这一趋势的,是真实而迫切的用户需求。调查显示,中国有车家庭中,超七成仅拥有一台车,必须兼顾日常通勤与节假日长途出行。纯电车在续航衰减、充电排队等问题前显得脆弱,而增程车以小电池+燃油发电的组合,实现了“鱼与熊掌”的兼顾。理想用户数据显示,65%的行驶里程来自纯电模式,真正做到了“日常零油耗,远行无焦虑”。
但争议从未停歇。环保,是悬在增程技术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国际清洁运输委员会(ICCT)研究指出,在清洁电网条件下,纯电动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比燃油车低73%。而增程车因存在燃油发电环节,能量转换效率损失显著,尤其在高速工况下,其“烧油发电再驱动”的路径,能效低于插混甚至纯电。
然而,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提出不同观点:大电池纯电动车是“环保差等生”。他指出,100kWh电池的生产碳足迹远高于20-40kWh的增程车,且车辆增重导致能耗上升。在当前煤电仍占主导的中国,盲目追求长续航纯电,可能只是将污染从车尾转移到电厂烟囱。增程车的小电池策略,反而在制造端实现了更优的碳平衡。
这场争论的本质,是理想与现实的拉锯。纯电代表未来方向,但受限于电网密度、充电习惯与基建进度;增程立足当下需求,以技术妥协换取广泛适用性。小鹏X9的出现,不是要终结纯电,而是提醒行业:用户的出行自由,不应被单一技术路线所定义。
当技术路线之争回归用户价值,答案便清晰起来。未来五年,纯电与增程不会非此即彼,而将长期共存。前者在补能网络完善的城市持续扩张,后者在广袤城乡与长途场景中扎根生长。真正的进步,不在于谁取代谁,而在于让用户拥有选择的权利。
出行的自由,不该被充电枪的长度所丈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