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2025年11月初,一则数据在汽车圈悄然传开:
特斯拉10月在英国的新车注册量只有495辆,比去年同期的1013辆少了超过一半。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波动,而是实实在在的“腰斩”。
更耐人寻味的是,同期英国整体新车市场虽然也在下滑:
注册总量下降了17.7%,但特斯拉的跌幅几乎是整体市场的三倍。
这个数字背后,藏着一个更大的故事:
曾经被无数人视为电动车标杆的特斯拉,正在欧洲这个关键战场上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这场挑战,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是一场缓慢积累、多方合力的结果。
先说说背景。英国是欧洲最重要的汽车市场之一,也是特斯拉早期重点布局的区域。
过去几年,Model 3和Model Y靠着简洁的设计、不错的续航和相对成熟的充电网络,在英国一度风头无两。
但到了2025年,情况明显变了。
为什么变?
第一个原因很现实:产品老化。
Model 3最早在2017年上市,Model Y则是2020年推出的。
虽然中间有过几次小改款,比如更新内饰、调整电池包,但整体架构、设计语言、智能系统几乎没有本质变化。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一辆车用了四五年没大改,新鲜感早就没了。
尤其是当隔壁大众、福特、现代甚至中国品牌纷纷推出全新一代电动车型时,特斯拉那套“极简主义+大屏”的风格,开始显得有点单调甚至过时。
举个例子,现在市面上很多新电动车都支持800V高压快充,充10分钟能跑300公里。
而特斯拉还在用400V平台,哪怕超充站再密集,单次充电时间也比别人长不少。
对于时间宝贵的上班族或网约车司机来说,这点差异可能就决定了选择谁。
第二个原因是价格不占优势了。
很多人以为特斯拉一直在降价,所以应该很便宜。
但事实是,在英国这样的高税率市场,特斯拉的基础版Model 3起售价依然在4万英镑以上,约合人民币36万元。
而与此同时,比亚迪海豹、MG4、现代IONIQ 5这些车型,不仅配置更高、空间更大,价格还普遍低10%到20%。
更别说像比亚迪海鸥这种入门级小车,只要2万多英镑,直接切入年轻人和城市通勤族的核心需求。
这不是简单的“便宜就好”,而是消费者开始理性计算性价比。
过去买特斯拉,多少带点“尝鲜”和“身份认同”的成分;
现在电动车普及了,大家更关心“值不值”。
当一辆车既不便宜,又没有明显技术领先,销量自然会受影响。
第三个因素,可能很多人没想到:
品牌形象正在被“z治化”。
2025年以来,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越来越激进,多次公开支持欧美一些争议性z治人物,甚至被指与极右翼势力有联系。
在价值观多元、社会议题敏感的欧洲,这种行为迅速引发了反弹。
YouGov的一项调查显示,英国18到35岁的年轻消费者中,超过六成表示“不愿意购买与极端政治立场关联的品牌”。
伦敦、曼彻斯特等地的特斯拉门店,甚至出现过抗议者举牌抵制的情况。
别小看这种情绪。
汽车是高价值、长周期的消费品,消费者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前提是认同这个品牌代表的价值观。
一旦品牌形象受损,哪怕产品本身没问题,也会流失大量潜在客户。
更麻烦的是,这种影响很难用降价或广告挽回。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变量:
中国品牌的强势入场。
过去几年,比亚迪、小鹏、蔚来、MG(上汽旗下)等中国车企加速布局欧洲。
它们不只是卖车,而是带着完整的本地化策略来的:
建工厂、设售后中心、接入本地充电网络、推出符合欧洲审美的设计。
以比亚迪为例,2025年7月在英国注册量已达3184辆,是特斯拉同期的三倍多。
在丹麦、西班牙等国,中国品牌甚至已经登顶电动车销量榜。
这些中国车企的优势很明显:
一是产品迭代快,几乎每年都有新款;
二是配置堆得足,激光雷达、座椅通风、全景天窗这些在特斯拉上要加钱的功能,在中国车上往往是标配;
三是服务更接地气,很多品牌提供上门取送车、免费代步车等贴心服务。
反观特斯拉,服务网点少、维修等待时间长、客服响应慢等问题长期存在。
在销量高速增长期,这些问题可以被忽略;但当竞争加剧、消费者有更多选择时,这些短板就会被放大。
当然,也不能把责任全推给外部环境。特斯拉自身战略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比如,它在欧洲迟迟没有推出真正意义上的“平价车型”。传闻中的2.5万美元新车一拖再拖,至今没有量产消息。
而Model 2或Model Q这类入门车型的缺席,让特斯拉错失了最大的增量市场 那些预算有限但想尝试电动车的普通家庭。
再比如,特斯拉在欧洲的营销方式仍然偏“硅谷范儿”:
几乎不做传统广告,依赖口碑和创始人光环。
但在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今天,光靠“神秘感”已经不够了。
大众、宝马这些传统车企虽然转型慢,但胜在渠道广、用户基础牢,一旦电动产品线成熟,反扑速度非常快。
那么问题来了:特斯拉还能翻身吗?
短期来看,难度不小。2025年第四季度通常是车企冲销量的关键期,但特斯拉在英国10月的表现已经拉响警报。
如果11月、12月不能快速回升,全年在欧洲的份额可能会被进一步蚕食。
但长期看,特斯拉并非没有机会。
它的核心优势依然存在:
超级充电网络覆盖广、自动驾驶算法积累深、电池管理系统成熟。
只要能尽快推出真正有竞争力的新车型,同时调整在欧洲的沟通策略,重建品牌信任,还是有机会稳住阵脚的。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
特斯拉必须承认,那个“一家独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现在的电动车市场,不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好不好、值不值、信不信”的问题。
消费者不再盲目崇拜技术神话,他们更看重实际体验、综合价值和品牌温度。
从这个角度看,特斯拉在英国的销量腰斩,与其说是危机,不如说是一次“祛魅”。
它提醒所有车企:
无论曾经多么耀眼,一旦脱离用户真实需求,迟早会被市场教育。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其实是个好消息。竞争越激烈,选择越多,价格越合理,服务越到位。
以前买电动车可能只有特斯拉可选,现在你可以对比十多个品牌,挑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才是电动车市场真正成熟的标志。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很多人喜欢把企业成败归结为某个天才或某个决策。
但现实往往更复杂。
特斯拉今天的困境,不是马斯克一个人的问题,也不是某个车型的问题,而是整个市场生态、消费心理、技术路线、地缘政治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没有谁是永远的赢家。
唯一不变的,是对用户需求的敬畏,和对产品本身的专注。
特斯拉能不能重新赢得英国消费者的信任?
我们不妨再给它一点时间,也给市场一点耐心。
毕竟,真正的考验,从来不是顺风顺水时的表现,而是逆风局里的应对。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