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这消息,朋友圈都炸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又整出新活儿了,说是搞定了固态电池界面阻抗这块难啃的骨头,材料一升级,离子流通没障碍了,固态电池又往前冲了一大截。整个新能源圈子兴奋地跟喝了咖啡一样,感觉下一个世纪的车已经在工地上装好了电池。身边几个做电池的小伙伴,群里都已经在讨论,谁会第一个量产,谁能低成本,谁会被甩下,场面比基金讨论涨跌还热烈。
固态电池这事,说到底,不是头一回了。以前都是预热,大厂、小厂、初创圈钱,各种资本一拥而上,听着“革命”要发生了的腔调,结果能上车的不是半固态就是周边技术升级。你懂的,每年都有人喊“狼来了”,可实际路上跑的还都是传统锂电。前两年美股那边QuantumScape,股价翻天,A股这边也跟着炒,半导体都得靠边站。可细细一看,资本兴奋归兴奋,技术离普及还远着呢。
新能源车企最怕啥?大家都知道,自燃。每次电池起火,网上一片炸锅,消费者信心就掉队。现在行业标杆都在推安全测试,让电池各种极端环境下“受虐”,火烧、挤压、撞击、穿刺这种操作,仿佛是参加武林大会。可锂电池最大问题,就是里面那点液体,怎么改工艺都扔不掉。自带爆米花属性,造车的人头都大。
固态电池被当做解药,业内老炮直接说,一旦完全固态化,能量密度也高,安全性也好,完全解决里程焦虑。以后开车就跟玩手游一样,放心冲,别担心炸了机。奔驰那次路测我记得特别清楚,德国起点,瑞典终点,高速、高温、低温通通过,直接1200公里续航,国内新能源圈都直呼羡慕。比亚迪、上汽、长安这些头部厂商也不是坐板凳,纷纷放话,几年内固态电池一定得量产,时间表一公示,股民、消费者、行业都摩拳擦掌,仿佛新一波“电池大战”指日可待。
不过强行点一下暂停,现阶段所谓“量产”,其实还是半固态。赛力斯SF5、MG4这些车型用的都带点液,半固态,妥妥还是锂电池的进阶版本。业内自己都说,这东西过渡一下有点用,但是真正目标还是全固态。做不到全固态,一切都只是开胃菜,主餐还远着呢。
最核心的三道坎,大家天天吐槽。第一大坎,成本。固态电池最牛的材料硫化锂,一吨炒到三四百万,碳酸锂八万块,直接天价差距。你说这种造价,怎么让老百姓买单?磷酸铁锂又便宜又耐造,理想i6能跑七百多公里,快充速度也快得飞起,固态电池要是没法压低成本,你说谁会买单?只要硫化锂不能大规模降价,固态电池还是高端玩具,轮不到大众消费。
第二大坎,工艺的复杂程度。硫化锂怕水,一点水进来就有毒,生产环境得真空、得惰性气体,怎么规模化、怎么保安全,操作难度直接赶超芯片工厂。现在四川眉山项目一年才产五十吨,产能根本不够一线车企塞牙缝。还有良率问题,电解质跟电极老是接触不良,容量掉得快,厂家花式优化“三明治结构”,结果良率还不到一半,谁敢大规模投产?中试环节拖累,量产更跌份。
第三大坎,应用范围。大家都在等新能源车搭载固态电池,梦想开一辆续航1500公里的小车,结果目前都在飞行器、人形机器人、小众高端市场试水,车企大规模用还得几年。市场研究机构预计说2030年渗透率才有3%,别说普及了,还得继续蹲点等机会。可是产业链上的日子,每天都过得跟打仗一样,日韩这几年动作照样快。丰田、本田、三星、日产都压重注,专利数全球排前几,中国拼命赶进度,好在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也不怂,已经在硫化锂技术线上跑步冲刺。
这一仗看得眼花缭乱,总有人说新技术来了就是王者,我反倒觉得落地才是胜负手。技术突破不够,量产不大,应用不广,资本炒了一轮又一轮,产业链从官方到民间都心痒痒。可要是真正跑到大马路上,跑到工厂里,造出来能被所有人用,还得等。至于能不能把日韩拍在沙滩上,那也不是光靠嘴皮子。中国企业这几年拼死拼活,就是不愿被人卡脖子,造锂电池到现在全世界都服气,固态电池这场仗,谁笑最后,你看看工厂排产和应用场景就明白。
最后,一句话说透,一切技术革命,只有真正走进生活才叫赢。谁家固态电池能跑在汽车上面,能做到便宜耐用,谁就是真正的王者。不是谁吹得响,谁融资多,谁概念看起来酷,谁能落地,谁能让每个用户都觉得“真香”,这才是胜负的分水岭。我倒是很期待,几年以后固态电池会不会像当年智能手机一样,一夜之间覆盖全场,彻底改写行业格局。
文章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果发现有不当之处或有侵权情况,欢迎大家反馈,一定认真核实、及时处理。我们坚持专业精神,宣扬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念。需要内容修正可以通过官方渠道联系我们。小编写文不易,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加倍努力,祝大家每天都能进步,生活一路长虹。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