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突出一个不讲道理,所有人都跟悟了一样,开始疯狂整活。
捷途开了个发布会,主角是X70L,上来就甩出一个9.99万的“超级置换抢购价”。
这个价格一出来,我就知道,坏了菜了,又一个掀桌子的来了。
如果说之前有些新势力是把饭店的招牌菜抢走了,那捷途这波操作,属于是感觉自己活不下去了,直接把后厨的煤气罐扛出来,大喊一声“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就问你怕不怕?
发布会还请了王耀庆,人送外号“国民舅舅”,职业霸总扮演者。
这操作就非常“典中典”。
车企请明星,本质上是一种品牌玄学。他们不是在请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在购买一个“符号”。王耀庆老师在屏幕上代表了什么?有钱,精英,穿西装,但又带点亲和力的那种爹味霸总。
所以捷途的潜台词就是,我们的X70L,就是一台“霸总座驾”。
你开上它,就约等于王耀庆附体,虽然你可能还在为了房贷焦头烂额,但坐在车里那一刻,你就是世界500强的CEO,正在去签一个几百亿的合同,路上顺便接孩子放个学。
这种精神上的马杀鸡,有时候比物理上的按摩还管用。
讲真,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就像果粉永远觉得苹果的系统丝滑,特斯拉车主永远觉得自动驾驶牛逼,哪怕它把你往大卡车上创。
信仰,是不需要逻辑的。
捷途这次就是要把这种“霸总”的信仰,用9.99万的价格,强行灌输给你。
我们再来看它端上来的这盘菜,到底硬不硬。
外观,说是前路虎揽胜设计负责人操刀。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尽力了,让它看起来很贵,虽然它卖得不贵。什么五弦律动格栅,双弧叠韵轮眉,这些词儿听着就像修仙小说里的法宝名字,突出一个玄乎,但你不得不承认,这车看着确实不像是个十万块钱的东西,场面给你撑得足足的。
然后是空间,这是捷途的传统艺能了,或者说是奇瑞的祖传手艺。2820mm的轴距,超级大五座,全家大七座。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看到“大七座”这三个字,DNA就动了。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你能同时带上你爸妈和你岳父岳母,一车拉走,实现家庭关系的短暂和平。
车里还有个叫“32种座椅组合”的功能,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人都傻了。这是买车还是买乐高?感觉车主手册得跟九阴真经一样厚。什么上班族午休,宝妈带娃哄睡,这哪是车,这是移动的任意门,是打工人的午休胶囊。
这种功能,可能你一辈子都用不上三种,但它有,就显得你这个钱花得值。这就是中国特色消费主义,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
再看动力,鲲鹏2.0T发动机配奇瑞自研的8AT变速箱。这套东西就属于奇瑞的家底了,主打一个皮实耐用动力还行。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给这车上了个CDC电磁悬挂。
这玩意儿以前都是在三四十万的车上才有的配置,现在直接下放到了十万级别。效果就是所谓的“起步不抬头、刹车不点头、转弯不侧倾”。
讲真,这种体验上的高级感,比你弄一百个屏幕都来得实在。我一直觉得,车首先是个交通工具,你把它开起来舒不舒服,坐起来晕不晕,才是它的道骨。至于那些花里胡哨的智能座舱,更像是皮相。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仔细想想,内功心法和外家招式,不就是这个理儿么。
当然,皮相也很重要。骁龙8155芯片,现在基本就是智能座舱的准入门槛了,没有8155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捷途也给你配上了。AI语音大模型,号称秒懂你的需求。
这东西就跟算命一样,大部分时候你觉得它挺准,偶尔它也会智障给你看。但能用,就是能用。在绝对的价格面前,偶尔的智障甚至会显得有点可爱。
所以你看,捷途X70L在干一件什么事?
它在进行一场降维打击。它把过去属于20万甚至30万级别车型的配置,用一种近乎耍流氓的方式,打到了10万以内。
这就是掀桌子式竞争法则的精髓:最好的防守不是防守,是直接把对方的餐厅给爆了。
我不过了,你也别想开张。
捷途的领导在发布会上说,“燃油车依然是中国市场的主流选择”、“燃油车用户不该有妥协”。
这话说的,真是又心酸又硬气。
现在整个舆论场都在吹新能源,仿佛明天燃油车就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但你看看每个月的销量榜,看看三四线城市乃至广大农村的真实用车场景,燃油车依旧是绝对的主力。
他们需要什么?他们需要的就是捷途X70L这样的车。
一个字,大。两个字,便宜。三个字,配置高。
你跟他讲智能驾驶,他可能听不懂。但你跟他说这车能舒舒服服拉着一家七口人去赶集,后备箱还能塞两袋化肥,他就懂了。
我之前一直有个暴论:决定中国自动驾驶未来的,不是特斯拉,而是老头乐。
因为只有最混乱、最不讲理的路况,才能逼出最强的算法。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那套基于激光雷达和高清地图的逻辑,在大爷的“我预判了你的预判”面前,脆弱得像张纸。
同样的道理,决定中国汽车市场基本盘的,不是那些在CBD里喝咖啡的精致白领,而是那些真正需要一个可靠、宽敞、实惠的工具,去改善生活、带着家人看世界的普通人。
捷途的“旅行+”战略,说白了就是把这种需求给放大了。
所以,捷途X70L这波操作,看似疯狂,实则清醒。它放弃了跟新势力去卷那些虚无缥缈的科技故事,而是回到了造车最基本的需求层面。
加大,加大,再加大。
降价,降价,再降价。
用最朴素的逻辑,去应对最复杂的市场。
同行看了也得傻眼,这牌要怎么跟?你跟吧,利润没了;不跟吧,市场没了。
最终,所有的车企都会被逼到墙角,开始一场惨烈的肉搏。卷到最后,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而我们这些消费者,就搬个小板凳,吃着瓜,看着这些神仙打架。
真好。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