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押注限量定制款 三年推小众车型成新宠

三年前的那个下午,我正窝在沙发上刷新闻,想着今天估计又是车圈一成不变的流水账。

结果宝马突然在一个看起来连公关都懒得铺排的发布会上甩了个炸雷——以后要猛推各种限量、小众、定制化车型,而且数量会比过去几十年的总和还多。

当时我只是抬了下眉毛,心想,这不是豪华品牌老掉牙的饥饿营销嘛?

摆个姿势,让土豪们自己送上门。

谁能料到,这事居然没完没了地玩到了现在,还越玩越嗨。

后来翻外媒数据才发现,他们是真的换赛道了,不再盯着销量榜单,而是彻底跑去学奢侈品圈那套“稀缺就是尊贵”的玩法。

更绝的是,这话不是小道消息,而是M部门大佬Bernd Koerber亲口说出来:“主流款稳住,小众款才是真灵魂。”

宝马押注限量定制款 三年推小众车型成新宠-有驾

那感觉就像餐厅老板告诉你,“招牌菜固然好吃,但偶尔上一盘怪味新品,你可能一辈子忘不了。”

这几年他们搞出的花样挺能写进汽车史:复刻经典3.0 CSL,那造型对老粉来说简直精神按摩;敞篷Skytop概念车,看一眼就像复古和未来打了一架;还有名字野得离谱的SUV Rugged。

这些车有个共同点——产量少到夸张,有些全球几十台,价格敢卖普通版本三倍。

最魔幻的是,即便如此,还有人抢破头。

我认识一个收藏级玩家,为了一台CSL直接飞德国签合同,他形容拿到钥匙的时候,比结婚领证还激动。

如果从整个汽车市场看,这波操作确实反常。

宝马押注限量定制款 三年推小众车型成新宠-有驾

在大家拼命卷性价比的时候,宝马偏偏卷稀缺性,就跟爱马仕一年只放几个颜色包让全世界排队一样。

有钱人买这种限量版,多半不会天天开去公司,他们买的是朋友圈谈资,是别墅门口的一块身份标识。

而且它必须带故事,比如3.0 CSL背后的赛车血统,又或者Skytop跨时代混搭设计,否则很容易沦为笑柄。

不过历史也提醒过我们,高频特别版有坑。

当年保时捷把911搞出各种奇葩涂装和彩色套件,本来热闹非凡,最后不得不收紧,因为藏家开始挑剔,“限量”慢慢变成“滞销”。

宝马押注限量定制款 三年推小众车型成新宠-有驾

所以问题来了——宝马这一波到底能撑多久?

Koerber嘴里的那些未来脑洞,比如电动时代性能怪兽、跨界猎装跑车,看着刺激,但真落地不仅需要工程师创意,还得赌消费者情绪。

一旦供需关系回归平衡,那溢价空间就塌得比楼市快。

我越来越觉得,这是一次主动撕掉“大众豪华”标签的大动作。

他们硬生生把自己往艺术品方向推。

从心理学讲,人类对稀缺资源天生敏感,即使理智知道“不划算”,情绪还是会驱动购买。

宝马押注限量定制款 三年推小众车型成新宠-有驾

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降价能搅乱新能源市场,却影响不了这些小批次宝马,两者消费逻辑完全不同。

一边追求续航700公里,一边享受独占欲带来的仪式感,就像同样花十几万,一个人买纯电轿跑,一个人拍下一块百年纪念表,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互相无法理解。

前阵子朋友给我展示他的瑞士纪念款腕表,他承认机械性能一般,就是喜欢戴出去别人问一句:“哎,这是哪来的?”

那种满足,其实跟开全球仅五十台的Skytop差不多。

所以讨论这个现象,不必总用传统商业模型硬拆,它更接近文化消费甚至收藏,只不过载体换成了汽车而已。

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下,你付的钱不是为了提速多少秒,而是在某个聚会上可以轻描淡写地丢一句:“哦,这是当年的XX限定版。”

宝马押注限量定制款 三年推小众车型成新宠-有驾

当然,也有人吐槽这是割韭菜,把忠诚客户当提款机。

但如果技术含金量在线,同时保证产品足够独特,那未尝不能双赢:厂商赚声誉与利润,用户赚面子与情绪价值。

不过难度就在于“真正做到独特”,而不是旧平台加饰条贴编号。

毕竟失败案例不少,比如某英系豪华品牌推出所谓“百年纪念版”,除了漆面颜色不同毫无亮点,被骂成“一百年的平庸”。

回头看,从3.0 CSL开始至少还能看到一些真心创新,加大手工制造比例,用非标准零部件堆出区别。

而且限量策略还有隐形好处,会逼供应链为高端需求优化,对整体研发能力也是提升。

但随着数量越来越少、单价越来越高,与普通用户距离也越来越远,它还能称作品牌灵魂吗?

还是说灵魂飘向塔尖后,与基座渐行渐远?

采访那位收藏玩家时,他笑言:“限量是一种信仰充值。”

他说付钱不是为了当天得到什么功能,而是在未来某场合掏出钥匙或照片,然后云淡风轻地补刀一句——“哦,这是当年的XX限定。”

我猜很多人为此乐此不疲,也许这就是答案吧。

如果哪天街角真的停着一辆Rugged,我八成会绕过去拍两张照发朋友圈配文:“遇见传说中的新王牌。”

毕竟,我们都是爱凑热闹的人类,你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