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征程芯片量产破千万,领跑智驾产业迈入规模化新阶段
各位车友,你知道吗?就在2025年8月,中国智能驾驶领域发生了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事——地平线征程家族芯片量产出货正式突破1000万套。这可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它意味着每三台中国智能汽车里,就有一台“大脑”来自地平线。这个里程碑背后,不只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整个中国智驾生态走向成熟、迈向普惠的关键信号。
我第一次听说“征程”这个名字,还是在三年前试驾一辆搭载早期征程3芯片的国产SUV时。那时它的车道保持还有点“神经质”,变道像在跳探戈,迟疑又突兀。可就在今年成都车展上,当我坐进一辆基于征程6E平台开发的埃安霸王龙,开启HSD(城区辅助驾驶)功能后,那种丝滑流畅的变道、对加塞车辆的从容预判,让我忍不住问自己:这真的是同一套技术路线的产物吗?
芯片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越懂你越好”
很多人一提智能驾驶芯片,就只看算力——TOPS越高越好?错!算力只是基础,真正的核心是“能效比”和“场景理解能力”。就像做饭,火力猛不等于厨艺好,关键是你能不能根据火候、食材、口味做出一盘合人心意的菜。
地平线的秘诀,就在于它自研的BPU®(Brain Processing Unit)架构。历经十年三代迭代,这套架构专为自动驾驶场景优化,不追求盲目堆算力,而是让每一分算力都用在刀刃上。打个比方:传统通用芯片像拿着机关枪扫射,而BPU更像狙击手,精准命中每一个感知、决策、控制的关键节点。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征程6系列能在10-560TOPS的算力跨度中,灵活覆盖从入门L2到全场景城区智驾的需求。比如征程6B,虽然算力不高,但凭借BPU纳什架构的高效调度,博世用它打造的新一代多功能摄像头平台,已经拿下多家车企定点,2026年就要量产。这说明什么?再小的场景,只要做得深、做得稳,也能赢得市场信任。
试驾见真章:从“能用”到“好用”的跨越
上周我在成都车展试乘了搭载征程6P的星途ET5,说实话,我原本对“城区辅助驾驶”还有点 skepticism(怀疑)。但当车辆在复杂路口自动识别红绿灯、礼让行人、右转待转区排队时,那种“它真的在思考”的感觉,让我彻底改观。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博弈能力”。在一条没有标线的小区出口,前方有电动车横穿,系统没有急刹,而是轻微减速、微调方向,像老司机一样自然绕过,整个过程乘客几乎无感。这背后,是征程芯片对周围物体意图的预判能力,以及对驾驶舒适性的极致追求。
相比之下,某些依赖大模型、高算力的方案,虽然在极限场景下表现惊艳,但日常通勤中却容易“用力过猛”,频繁刹车变道,反而让乘客晕头转向。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不是炫技,而是让人更轻松、更安全地抵达目的地。
用户怎么说?真实反馈最打动人
我在现场采访了一位岚图梦想家的车主李哥,他用了两年征程3系统,今年换了搭载征程6E的新款。“以前变道要自己补一脚油,现在它自己会加速切入,特别顺。”他说,“最惊喜的是夜间表现,以前晚上不敢开辅助,现在跑高速,它比我还稳。”
另一位比亚迪秦L EV的准车主王姐则更关注安全:“我查过数据,地平线的芯片在功能安全ASIL-B以上等级的合规率很高,而且支持OTA持续升级。这意味着车子越开越聪明,而不是买来就‘定型’了。”
这些真实反馈印证了一个趋势:用户不再只关心“有没有”辅助驾驶,而是越来越看重“好不好用”“安不安全”“能不能持续进化”。
横向对比:谁才是智驾“性价比之王”?
我们拿三款热门车型做个对比:
车型 芯片方案 HSD能力 典型用户画像
埃安霸王龙(征程6E) 地平线征程6E 支持全场景城区智驾 年轻家庭,注重科技感与性价比
某新势力A(英伟达Orin) 英伟达Orin-X(254TOPS) 高阶城市NOA 极客玩家,追求极致性能
某合资B(Mobileye EyeQ5) Mobileye EyeQ5(24TOPS) 基础L2辅助 保守派用户,信赖传统品牌
你会发现,征程6E在算力上不如Orin,但在实际城区体验上并不逊色,价格却更亲民。而对比Mobileye,地平线的优势在于本土化迭代更快,能迅速响应中国复杂的路况需求。这就像手机系统:安卓开放强大,iOS稳定流畅,而地平线更像是“深度定制的鸿蒙”——既懂中国路,也懂中国司机。
未来已来:HSD要实现“千万量产”
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博士在“千万量产见证仪式”上提出:未来3-5年,推动HSD实现千万量产。这话听着宏大,但细想却很务实。当前L2级辅助驾驶已成标配,下一步的突破口,正是“城区自动驾驶”这个“最后一公里”难题。
而要实现普惠,光靠堆硬件不行,必须软硬协同、生态共建。目前地平线已与超40家车企合作,赋能超400款车型,服务超600万车主。这个生态网络,正是它最大的护城河。
有趣的是,地平线不止做车。在车展上,我看到他们展出了地瓜机器人赋能的机器狗和扫地机。余凯说:“我们想成为机器人时代的Wintel。” 这话听着野心不小,但想想看,无论是车还是机器人,核心都是“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底层技术一脉相承。今天的征程芯片,或许就是明天机器人“大脑”的雏形。
写在最后:科技的温度,在于“让人更伟大”
试完车出来,我站在那个巨大的“芯片Cube”装置前,突然有点感动。十年前,我们还在羡慕国外的自动驾驶技术;十年后,中国公司已经靠自研架构,把智能驾驶芯片做到了千万级量产。
但最打动我的,不是数据,而是余凯那句话:“科技的进步,不是让机器更强大,而是让人更伟大。”
是啊,我们开车,不是为了当一个“监控司机”,而是为了有更多时间陪家人、听音乐、思考人生。好的智驾系统,应该像一位沉默的副驾,关键时刻出手,平时默默守护。
所以我想问大家:
当你开着支持城区辅助驾驶的车,第一次全程零接管到达公司,那一刻,你心里想的是什么?
是惊叹技术?还是感慨时间?亦或,只是轻轻说一句:“今天,我又多活了一小时。”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如果你对某款搭载征程芯片的车型感兴趣,或者想了解智驾技术的细节,也尽管问我——车轮上的事,咱们一起聊。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地平线官方发布信息,截至2025年8月。具体车型配置请以官方最新公布为准。)
全部评论 (0)